孫巖
摘 要: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突出貢獻,但對于城市規劃工作來說卻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尤其是針對城市遺產保護工作出現更多的影響因素。傳統的方法已經不在適用于現代化建設中的遺產保護工作,需要在不斷改革創新的同時從多個角度出發,促使該項工作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貫徹與落實。
關鍵詞:城市規劃;文化;遺產;保護方式
在不斷加快的現代化建設中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已經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果不能實現對城市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就會導致其直接及間接的損壞,這對國家的長久發展有不利影響。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城市規劃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在人口數量不斷上升以及先物質需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之下,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受到各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實現對合理方式的選擇,貫徹落實保護工作。
一、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特點
多數地方的文化遺產保護都自身所具備特點作為主要依據,這是從城市規劃角度分析得出的結果,城市規劃工作并不是盲目的開展與進行。與一般文化內容相比,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現階段持有的文化內容已經不能實現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部分文化遺產甚至已經呈現出完全消失的現象。此種背景下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要需要面對各種客觀因素,還需要從主觀方面實現對態度的端正,協調開展保護任務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對良好成績的獲取。
我們將以往工作經驗以及當下工作標準作為基礎對城市文化遺產的特點進行分析,主要為以下兩個方面。
(1)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需要面對嚴峻的形式與挑戰,還具有較大的任務量與工作量,城市本身作為總目標存在于現代建設中,時代性較強是針對文化遺產而言的主要特點,無論是針對過去還是未來都保有一種中立的態度。文化遺產作為一種單純的文化內容與城市發展以及進步之間存在極大的沖突。所以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總體上呈現出一種競爭的狀態。
(2)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城市規劃的有機結合作為基礎與前提存在于城市遺產保護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來看,過去時間多遺留的東西就是指文化遺產,相對來說在未來的時間里現代文化也會逐漸實現向文化遺產的轉變。過度重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現象普遍存在于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同時不能將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高至與之相對的高度,這是導致出文化遺產面臨消失問題的主要原因,最終也會對城市發展與規劃造成阻礙。
二、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問題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現下的很多城市都在不斷的做出新的規劃,希望能夠在今后盡快的步入到發達國家的行列當中。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選擇,對文化遺產的延續具有很大的影響??墒菑恼{查的結果來看,多數地方城市的保護方式,仍然是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這就給很多工作的切實開展,都造成了較大的阻礙。首先,在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會片面的擴大保護的范圍,即便是阻礙了城市規劃,也會不惜代價的開展。從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傳統意義上的保護方式,僅僅可以短暫的進行保護,如果現實各項目進展的力量過于龐大,將會直接對固有的城市文化遺產保護造成摧毀作用,強拆工作在國內已經普遍的開展,波及的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大。
三、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對策
1.確定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和內容
我國的城市數量非常龐大,在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的時候,主觀上的態度固然重要,可是在原則與內容上表現為缺失的狀態,則很容易造成強烈的惡性循環,各項工作根本無法有序的落實。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對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內容進一步的明確,促使保護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能夠達到有據可依的狀態。
(1)在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需要從長遠的角度來出發,將重點的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將民間文化遺產更好的去傳承。
(2)在實施保護措施的時候,應該與城市規劃表現為協調的狀態。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規劃,二者本來就是在一條工作線上,如果過分的分離,很容易造成較大的問題,屆時產生的損失將難以彌補。
(3)針對各個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應該進行明確的分析,絕對不可以貿然的開展,要經過大量的調查與分析以后,采取多方的意見,再進行相關的保護處理。
(4)保護方式的應用上,既要在針對性、專業性方面努力,又要將綜合性方面的內容予以有效的把握。我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上特別的豐富,多項文化遺產的內部聯系非常強烈,應該充分注意這一點的影響。
2.設立保護區
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應用過程中,保護區的設立,已經成為了特別重要的內容,絕對不能在該方面有所缺失,否則很容易在各項工作上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值得注意的是,設立保護區工作仍然要科學、合理的開展,不可貿然的設立。比如埃及劃定的文化遺產保護區為非居住區內3公里,馬耳他開發規劃法也規定,在文化遺產周圍設有至少100米的外圍緩沖區,該區不允許任何開發項目,屬于最優先保護區域。“一般保護區”原則上只允許存在少量的用于展示及服務設施并保持與文化遺產周邊環境的協調,所有的建設工程都必須申請報批;而“重點保護區”則要求更為嚴格,對文化遺產本體實行絕對保護,禁止添建任何與文化遺產保護無關的建筑。
除了對保護范圍內的建筑施工進行控制外,還應當適度鼓勵對文化遺產保護區域的開發和利用,如何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是今后立法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劃方面,應當更突出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傳承的文化空間,以及該文化空間與地理空間的不可分割性與協調性,將非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明確納入城市規劃中,對于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理空間,在制定城市規劃時必須予以申明和備案。同時,在規劃制定的程序方面,兩部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門立法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規定。
四、結束語
本文對城市規劃中的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展開討論,現下的很多城市都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保護,整體上的工作在可行性上較高,未出現嚴重的問題。日后,需要將城市規劃工作深入的分析,將文化遺產保護作為重點內容來對待,選擇更加合理的方式來完成保護,減少負面影響的同時,應形成工作上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嚴波,張勇.蘇南城市規劃中古橋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以常州古橋遺產保護為例[J].江蘇地方志,2016(4):4-9.
[2] 趙巍.城市規劃中的文化遺產及歷史建筑保護研究[D].吉林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