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對流域水環境修復技術進行探討,首先闡述流域水環境修復技術概念,其次分析了運用河流修復技術的重要性,最后詳細介紹了各種流域水環境修復技術。
關鍵詞:流域 水環境 修復技術
在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對地球上各種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多,為了避免陷入資源緊缺、彈盡糧絕的困境,各種修復環境的技術得以研發。就水資源的運用、保護與修復方面來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它并投入其中,流域水環境修復技術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運用技術的前提便是深刻了解各種技術的要領,同時科學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對相關技術進行適當地創新。
1 概述
一般而言,水環境修復指的是依靠生態系統的工作機理,運用相關的技術方法,改善水的質量,以求達到修復生態的目的,使其中的各種生物及其系統都能夠做到自我修復和調整,最終達到和諧狀態。而水環境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它是由多個結構構成的,不僅包括存在其中的水體,還包括與之息息相關的其他生物、地理等等。對于流域水環境修復來說,要做好多個方面的問題,比如河流、湖泊、濕地等等。
2 河流修復技術的重要性
水資源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為生命提供滋養,同時也洗去生活中產生的臟亂之物,在工業農業等等行業上的運用更是數不勝數。正因為水的妙用無窮,所以過度的開采和使用更是讓水資源面臨枯竭的窘境。加上現代工業的發展,對水資源的浪費,對各種水體的污染十分嚴重。流域水環境的治理,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策,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拯救面臨污染和干涸的水域,這既有利于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更是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措施。
3 流域水環境修復技術
3.1 河流修復技術
河流,是在陸地之上以線型分布的流動水體,為了做好河流的修復,就要達到使河流體系回到未被破壞前的狀態,同時在以后的長期內仍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直觀的說,河流修復技術有生態防滲、底泥疏浚、人工增氧等等技術,其次還有加石灰脫氮、利用各種化學試劑除藻沉淀固體污染物等等。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基礎的技術大致包括河道引水、原位化學反應技術、水生植物修復技術。
首先,是河道引水技術,這是一種借助外來干凈水源修復河流水體的方法。在有足夠優質和大量的外來水的基礎上,將其引進,使被修復的河流水量能夠得到增加,這樣可以減少水滯留在河內的時間,從而使浮游生物得以順利生長,當然,還能起到增大復氧量,強化河流的自凈能力。
其次,是原位化學反應技術,它是一種利用化學和生物反應,直接在被污染的河流內投放化學物品,使重金屬離子得以被沉淀下來的方法。此外,化學氧化能夠吧有機物質轉變成不含毒素或者毒性比較小的化合物質。
水生植物修復技術則是一種借助水生物種及其共生的微環境除去河流中的污染物并使生態得以改良的辦法,它的工作原理包括物理、吸附、協同等等各種作用。水生植物修復技術的要點在于,可以使植物漂流生長在水平面以上,借助植物的生命力從河流中吸到許多廢棄污染品。
3.2 湖泊修復技術
湖泊相對于河流和大海來說,其水體相對靜止停滯,更容易被污染,且自凈能力不夠強。對湖泊水體做出相應的修復工作顯得尤其重要,而在修復過程中,要求改善湖泊的生態系統的服務能力,同時恢復被破壞的湖泊水生態結構及其生態功能。在開展湖泊修復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清潔生產。該工序的運用,是指適當地用其他物質代替某些環境危害大的原料和資源,同時改善工業技術,更新設施器械、完善工藝方法、做好廢棄物品處理等等。清潔生產技術主要含有源頭控制、過程減排、末端循環三種類型,在源頭上多使用無污染原料,在過程中少用消耗大、效率低、污染嚴重的機器,最后是要及時回收并且循環利用有價值的物品。
其次,是底泥疏浚工作。底泥是殘存在湖泊水域中的污染物,其中包裹著大量的營養鹽、難以降解的毒害有機物質。底泥疏浚技術的采用,可以使湖泊中的有害物質被徹底清除。一般情況下,會采取抽干湖水、推土機梳理的手段,也有企業也會有帶水梳挖,這種手段的應用性無疑是更高的。帶水疏挖又包括機械式和水力式疏挖兩種。在疏浚的過程中,要避免因為底泥的泛出問題,保證底泥的二次處理工作到位。
3.3 濕地修復技術
濕地在整個地表水域生態體系中,可以說是一個轉化區域,它介于陸地和水生生態體系二者之中,其中的水流、土質、植物等等物質都擁有獨具一格的屬性。濕地對于許多生物的生存和成長而言有著重大意義,做好濕地的修復也不可忽視。對濕地開展修復工作,指的是借助生態技術其工程對已經呈現退化和滅絕趨勢的濕地進行搶救,使其達到之前的完美狀態。濕地修復技術中,有以土壤滲濾法、調水沖洗法為代表的物理技術,也有以混凝法、中和法為例的化學技術,還有以植物凈化為典型的生物技術。在此舉例進行闡述。
在物理技術中,土壤滲濾法無疑是非常基礎的一種技術,由于濕地土壤是濕地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物質,而且濕地土壤本身具有某些濾過水體污染物的功能,所以適當地加以運用,有較為輕易地改善水質。
而生物膜吸附法,則是針對濕地具有的某些特征研究得出的新技術。在特定的酸堿環境中,生物膜對濕地水域中存在的重金屬物品有相當強的吸附功能,按照濕地的這一特點,設計科學的生化池,可采用連續水的動態自然掛膜培養辦法,微生物在填料中成長,生物膜逐步厚實,其中含有的藻類物質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吸出水準的有機物等毒害物質。
3.4 地下水修復技術
地下水,是相對于地表水來說的一種特殊的水體形式,它對于人類的生存和工作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對地下水進行修復,同樣可以用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同時還可以運用復合技術。物理技術中,有水動力控制法、流線控制法等;化學技術中,有機粘土法是一種常見的方法,生物技術中,比較突出的就有原位生物修復技術,堆肥式處理和預制床法則是典型的異位生物修復方法。
抽出處理技術,是最普遍應用的污染地下水處理技術,這種技術利用水泵把含水層里的地下水抽出,使其中含雜的污染物質被抽到地面以上,離開地下水體系,再在地表以上對各種污染物質進行細致科學的處理。經過完整的處理后的地下水將可以重新被注回地表以下,這樣可以避免地面下降陷落,同時也有效地保證了地下水能夠正常循環。
4 結語
總之,做好流域水環境修復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相關工作人員必須理解并運用好各種修復技術,首先需要深刻領會流域水環境修復技術的內涵,其次是明確運用河流修復技術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詳細剖析各種流域水環境修復技術,包括河流修復技術、湖泊修復技術、濕地修復技術、地下水修復技術等等。
參考文獻:
[1]劉思明,劉軍,劉斌,徐亞同.城市水環境治理生物修復技術[J]. 水利漁業. 2005(06)
[2]龔海濤,吳濤. 生物修復技術在江蘇水環境整治中的應用[J]. 污染防治技術. 2005(05)
[3]胡曉東,阮曉紅,宮瑩.植物修復技術在我國水環境污染治理中的可行性研究[J]. 云南環境科學. 2004(01)
作者簡介:
魏智勇(1976—),男,漢族,黑龍江省方正縣人,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漢語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現就職于方正縣環境保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