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日戰爭的勝利來自不易,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發展的時間及機遇,當我們畢竟取得了近現代史上反抗外國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形成了近現代史上的民族意識并日益成熟,她為我們抵抗如此強大的敵人、長期的侵占提供了強大的抵抗精神、團結精神、奉獻精神、愛國精神及不妥協精神,支撐我們取得最后的勝利。
關鍵詞:抗戰;民族意識;形成和成熟
2017年是“七七事變”爆發80周年。 抗日戰爭的勝利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國軍民傷亡多達35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約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約5000億美元,真實數據要比這個大的多,也永遠難于清算。中國在抗戰前,經濟呈現了舊中國少有的高速發展,被稱為“黃金十年”,但是日本對中國的入侵完全打斷了這個現代化進程而化為泡影。代價再打我們也贏得了這場反抗侵略的戰爭,自鴉片戰爭以來列強強加于中國的不平等條約被廢除,主權的恢復,這對于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有著重大意義。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巨大貢獻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中國的國際地位也隨著抗戰的展開和勝利而得以提高,戰后成為聯合國的主要創始國和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的大國地位初步確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顯著提高。
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往往都是經歷了巨大的危難才得以轉機和升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塑也是以民族危機為契機的。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在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背景下一直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主題。自鴉片戰爭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奮斗,特別是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州運動”、“北伐戰爭”等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的洗禮,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的逐漸覺醒,民族開始振奮??箲饡r期,全國各黨各派各軍各界各民族和海外華僑華人本著“兄弟鬩于墻外御侮”的精神和原則,結成了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仇敵愾,救亡圖存,表現出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和民族團結,民族意識完全成熟。
1、中華民族意識的形成
在漫漫的中華歷史中,由于皇帝的權力一直不受任何約束,肆無忌憚,與之一體的各級官吏、宦官、外戚,也玩法律于股掌之上,爭斗不休。長期的無規則的權力斗爭,腐敗的官場,嚴酷的自然災害和統治者有意識的愚民政策,使得中國人骨子里形成了偏安一隅,得過且過的本性,只有一家一姓的觀念,而無現代的國家和民族意識。這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一盤散沙”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抗戰時期,全國各黨派、各軍閥、各階層、各民族、海外僑胞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仇敵愾,救亡圖存,匯成全民族抗戰洪流,都積極投身于抗日戰爭之中,竭盡全力報效祖國。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民族覺悟空前提高,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
當時日本政府的智囊們驚嘆于中國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意識,“中國以低下的經濟力、不完全的政治體制、劣弱的軍隊抵抗至今,其原因就是因為中國人民族意識不斷增強”。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征服中國想盡一切辦法泯滅中國人的抗戰意識。但是,日本的圖謀始終未能得逞。就是由于抗戰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民族覺悟空前提高,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在全國真正的做到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抵抗局面,戰爭再殘酷,再漫長,就是不妥協,不取得勝利決不罷休。
2、中華民族意識的成熟
抗戰時期中華民族不僅僅民族意識完全形成,還表現出成熟的一面,突出表現就是中國人民開始了自主選擇自己的道路??箲鸪跗?,許多中國人把希望寄托于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國民黨政府中的廣大將士在抗戰中確實付出了大量的犧牲,卻由于國民黨腐敗,正面戰場幾乎屢戰屢敗。特別是在1944年春到1945年初,國民黨部隊的軍事裝備已優于日軍,中美空軍完全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卻在強弩之末的日軍發動的豫湘桂戰役中,仍潰不成軍。在短短的8個月內,國民黨部隊就損失近60萬人,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丟掉大小城市146座、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這個結果不僅使反法西斯盟國感到驚訝,也受到國內人民憤怒譴責和失望。中國共產黨此時卻通過政治上的“三三制”、組織思想上的整風、經濟上的大生產運動,成功進行了根據地建設回復和擴大,使人民群眾精神振奮,真正過上了當家做主人的嶄新生活。在國民黨正面戰場大潰敗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于1944年開始局部反攻,到1945年春,已開辟18個解放區,總面積約95萬平方公里,人口9550余萬,人民軍隊發展到91萬人,民兵220萬人。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為全國人民的希望,代表著中國社會的正確發展方向。所以在戰后國民黨發動內戰時,國民黨部隊接受了大量的日本遺留的軍事裝備和美國二戰的戰爭剩余物資,在準備上處于前所未有的頂峰,并又擁有經濟上的絕對優勢,卻因獨裁統治和政府腐敗喪失人心,進而軍心士氣頹喪,在解放戰爭中一敗涂地。建國后中國共產黨又領導全國人民贏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真正在國際上重塑中國大國地位,更是完全樹立起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贏得了的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3、要不斷加強中華民族精神的教育
在新形勢下,必須加強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在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的精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具體教育、發展和弘揚民族精神中,要能夠把握國家要求、社會規范與人們心理特點之間的綜合平衡,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能夠兼顧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既要科學嚴謹,又要實用規范。
作者簡介:
王玉國,男,漢,1978年11月,籍貫:河南鶴壁,工作單位:中共開封新區工委黨校,研究方向:社會學、黨史,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