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志勇 | 中國汽車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
直面外資品牌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進入爆發期
文_張志勇 | 中國汽車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

誰曾想到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會爆發式增長?但事實說明了一切:5年前,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只有600多萬輛,而到了2017年,僅1-7月銷量就達到500多萬輛
這個發展成績是如何造就的呢?回顧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1990年代之前的自主品牌發展為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自主品牌基本是以國有汽車企業為主;1990年代到2007年為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是民營自主品牌發展的初級階段;2007年到2012年為第三個階段,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調整階段;2012年以后,尤其是黨的十八以來,中國自主品牌走向成熟、爆發的時期正式開始,自主品牌正強勢崛起,這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的第四個階段。
也正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奠定了中國汽車的發展之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持續上升,總銷量突破一千萬輛,加上自主研發體系成型,研發投入大幅增長,可持續發展體系建立,新車、好車不斷,以長安、吉利、比亞迪、長城等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車正引領中國汽車的發展之路。
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7月,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67.92萬輛,同比增長7.20%,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0.47%。而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分別銷售35.27萬輛、33.39萬輛、20.25萬輛、7萬輛和2.58萬輛,分別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21.01%、19.89%、12.07%、4.17%和1.54%。
如果將今年1-7月的數據累計起來,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61.87萬輛,同比增長4.67%;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45%,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1.13個百分點。
這一數據是中國自主品牌在2012年以來在市場中的最好成績,其中雖然有2014年的市場份額的下降,但卻是中國自主品牌從2014年以來,在乘用車市場中的份額卻是不斷提升。
市場份額是一個品牌競爭力最集中的體現。中國自主品牌在5年市場份額的不斷提升,表明了中國自主品牌的市場競爭力的不斷提升,也表明了中國自主品牌形象的總體改善與提高。
研發投入是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研發體系則是保證研發投入能夠實現市場最大效果的關鍵。
中國自主品牌一直被認為是簡單、粗暴甚至抄襲、模仿的的典型。不可否認,在1990年代末期,中國許多自主品牌剛剛開始發展的初期階段,模仿、借鑒跨國公司成熟的車型是必然之舉。這并不是中國汽車品牌的專利,而是所有的后發汽車企業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
但是,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研發投入比重不斷提高,海內外優秀人才蜂擁而至,中國自主品牌的研發已經逐漸形成一種體系和機制。

9月12日長城汽車首次參加法蘭克福車展,推出旗下高端品牌WEY六款車型,以及一款全新底盤系統
比如,長安汽車目前擁有員工9萬人,其中全球研發人員1萬人(長安品牌研發6000余人),15個國籍、高級專家400人,先后12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居中國汽車行業第一。
許多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已經建立起全球研發體系,這些研發機構或者實驗室遍布歐洲、日本、美國等發達市場國家與地區。
2015年8月,北汽新能源汽車公司在美國硅谷開設了海外市場的首個研發中心,隸屬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初期科研人員20余人,每年研發4-6款車型。
最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開始形成一種正向研發體系,擺脫了過去純粹借鑒模仿的被動研發機制,走向“以我為主、以市場為主”的研發模式。
中國汽車自主品牌過去是手工打造為主,也因此被認作質次價低的代名詞。但是,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中國自主品牌的產品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根據國際權威調查機構J.D.Power的數據,2016年中國自主品牌新車品質與國際品牌之間每百輛車問題點數差距,已由2000年的396個縮窄到2016年的14個。這意味著,自主品牌與國際品牌的總體差距正在進一步縮小,自主品牌的質量水平正在趕超國際品牌。
中國自主品牌產品質量的提高背后是可持續發展體系的建立。
研發是整個汽車企業產品推向市場的第一個環節,但是決定企業產品能否成功的則是來自于更加龐大的一套可持續發展體系。這也是許多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孜孜追求的目標之一。
這種可持續發展體系的核心是以市場消費者為核心的產品保證體系。
首先,中國自主品牌基本實現了人才、管理、供應鏈體系的國際化。目前全球最強的供應鏈體系已經納入到中國自主品牌的產業鏈中。
目前長安汽車供應商體系內有近200家全球知名供應商,其中世界百強零部件企業有近50%,已經與長安汽車開展合作。而且,長安汽車還和20家世界一流供應商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比如博世、愛信、馬勒、舍弗勒等都是我們的戰略供應商。
長安汽車只是中國自主品牌的一個縮影。自主品牌的主要新車型中,外資供應商占比已經達到40%-50%,特別是發動機、底盤、電器等主要零部件均由世界一流供應商供貨。
供應商只是品質保證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管理思想與管理體系的健全。中國自主品牌都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品質制造的理念,比如長安汽車“精致工藝 智能制造”的技術理念,吉利汽車的3.0時代、長城汽車的每天進步一點點等等。
同時,加強售后市場服務,將新客戶挖掘與老客戶維護同等看待,保證了市場消費者口碑傳播的正面效應不斷累積、不斷發酵。
曾經有過中國汽車品牌市場銷量大幅度上升的企業,但是由于產品品質與售后服務跟不上,短期內累計的客戶資源在遭遇到問題時,迅即崩潰。
長安汽車則建立了一套售后服務的標準與反饋機制,實施終端投訴“零”容忍,萬臺車客訴量降低至13.9。比如,通過每月客戶座談會了解客戶需求,及時解決問題;通過知音自駕體驗營、知音大講堂等活動,增加與客戶的粘性。
盡管中國自主品牌的品牌形象與品牌力與跨國公司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中國市場上,已經開始在挑戰合資公司的權威。
2017年7月,在中國市場乘用車銷量TOP10里,自主品牌已占到了三席:吉利、長城、長安。其中,吉利以91104輛的銷售成績實現88%的同比高增長,更超越東風日產,排名第五位。這是吉利也是自主品牌汽車企業中的最好成績。
在同期的SUV產品市場,有7個是自主品牌。其中,衛冕冠軍哈弗H6已連續超過4年領跑市場,可見自主品牌的競爭力之強。
有統計顯示,越來越多的合資公司的消費者開始轉向購買自主品牌的產品。長安汽車曾經有一個統計數據顯示,在每天8500余名長安汽車的用戶中,37%用戶是由合資轉移而來購買長安汽車(北京地區達到80%)。
比亞迪的產品其實已經賣到了包括歐美發達國家的世界許多市場,2013年6月,超過50輛比亞迪e6純電動車運抵英國,這是該車首度批量出口到海外市場。在歐洲,比亞迪K9已經在倫敦、巴黎、不來梅、波恩、馬德里、巴塞羅那、薩爾茨堡、華沙、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和布達佩斯進行了試運營。K9大巴也踏入了美洲市場,相繼在美國、加拿大、巴西、烏拉圭、智利、墨西哥、日本等國家運行。
在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2017年世界500強榜單中,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共有33家,其中有6家是中國的車企,占到了全部汽車行業的將近30%。
最近一些中國汽車企業開始重新布局乘用車進入歐美市場的戰略規劃,廣汽甚至提出要在2019年實現進入美國市場的目標。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而不是僅僅中國制造的汽車,進入歐美市場是必然,其中2020年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節點。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駛向全球。

旨在打造中國首家科學、權威、公信、公正的汽車品牌研究機構,業務涵蓋汽車品牌發展研究、汽車品牌價值評價標準、汽車品牌動態指數、汽車品牌消費者滿意度調研、汽車品牌誠信與治理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