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先見,開古城保護先河

2009年,阮儀三在蘇州平江路。
世人以為阮老能護得百城周全,皆因義無反顧的書生孤勇,卻往往忽視在阮老手中重生的古城能成為典范之作,主要得力于合理科學的保護規劃和實施方案,而這些規劃和方案,都是阮老帶領學生親力為之。
“保護古城與建設新城并不矛盾,我們保護古建筑并不是不允許時代發展,人們不能建設新城。我強調的是,古城保護與新城建設要分開操作。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古城鎮可以盡量完整保留下來,發展旅游業,為歷史留根。發展工業和房地產行業的新城可以在其他地方建設。平遙、蘇州、麗江的古城保護規劃都是按照這個原則做的。目前看,也比較有效?!比罾险f。
如果說,當初是雷臺爾把城市建設新舊分開經驗帶進了中國,而排除一切困難,促使這項經驗實際落地的正是阮儀三。阮老以執著的精神、大愛情懷、專業經驗和不屈不撓的毅力,開拓了中國古城保護的格局,也引導了中國文化遺產走向世界的舞臺。
除了大格局,關于古建筑保護和活化的具體經驗和原則,阮老也是帶領學生走在前列的人。他強調中國城市建設應將“拆、改、留”的順序變為“留、改、拆”,他總結歷史建筑修復應遵循“四性五原則”,他對文物建筑的商業化應用探索出若干實用途徑,他強調中國各地特色民居與傳統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這些我們如今早已諳熟于心的原則,都是阮老率先提出來并成功應用于古城保護和活化項目。
如今,已經耄耋之年的阮老依然堅持從事古城保護和規劃工作,甚至帶著團隊,奔走在祖國各地的古城鎮中。阮儀三教授說,他對這些古城是愛之真切,心系魂牽,時時關心在意,與周莊、烏鎮、同里這些鎮長們結成了至交;他對蘇州古城、揚州古城的關注幾十年如一日,不計報酬,跟蹤規劃;平遙古城每年都去,連當地老百姓都認識這個白發老頭;上海的思南路帶著學生一做就是十年;蘇州的平江路保護規劃一茬連一茬,就有十五年。正是這樣的十年磨一劍,日久見人心,才有了這些經得起考驗的規劃成果(都獲得了優秀規劃獎項)。更重要的是,阮老為祖國、為城市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憶。“為國家、為民族、為歷史留住祖先的根”,壯心不已的阮老,既專注,又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