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姜志燕 供圖/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傳統民居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
——阮儀三訪談實錄
撰文/姜志燕 供圖/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仲夏時節,中華民居記者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拜訪了阮儀三教授,就古城保護、民居保護、古鎮旅游等問題向阮儀三教授進行了采訪。阮老表示,每個地區的特色民居都有獨特的內涵,是通過平面關系所呈現的闔家團聚、安居樂業的人文情懷。我們要重視傳統民居的保護工作。

中華民居雜志社記者采訪阮儀三教授留影
記者:作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請您解讀一下,保護中國傳統村鎮和古建筑的意義是什么?在這個時代,我們提倡保護古老遺產,是否是在回不去的路上多走幾步?
阮儀三:現在很多城市小區、新農村建得非常丑,要么造出的房子一模一樣,造不出有詩情畫意的房屋;要么仿照國外小鎮、國外知名建筑和國外民居,但往往沒有生命力。我常跟地方政府官員吵架,他們只知道保護古建,卻不知道如何保護,有的喜歡建仿古建筑或造假古董。保護文物古建最重要的原則是原真性,就是要保住歷史建筑原生的真實性,看古人是用什么材料、如何把房子建起來。很多古城鎮的格局、肌理、古建都非常有藝術性,值得后人學習。我們留的古城鎮不夠多,好的古建都拆掉了,讓后人失去了很多很好的參考范本。
中國幾千年來形成了豐富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是我們建設新城鎮、美麗鄉村非常重要的底蘊和土壤,是一代代人努力積累而的,不可再生。我們應建立非??茖W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來保護這片土壤。
記者:古城和古村鎮都牽系著鄉愁,您是如何理解鄉愁的?如果說鄉愁是農耕文明的產物,那么隨著工業文明逐步發展,古村鎮和鄉愁會成為奢侈品嗎?
阮儀三:我們總在說留住鄉愁,但先留著鄉才能有愁?!锻馄艠颉愤@首歌謠我們都熟悉,外婆橋要在,橋底下的河里有船,你才會搖;假如河沒有了,船也沒有了,你什么都忘記了,也不會唱這首歌了。橋還在,外婆沒了,將來還可以帶著子孫來看橋,告訴他們這里發生的故事。青少年時期生活過的歷史場景和生活遺存,人在歷史場景中活動所留下的痕跡,是鄉愁的主要內容。我們要留存這些歷史場景、生活記憶、原汁原味的物質形態。古城鎮保護得好,可以成為很多人共同的鄉愁寄托地;如果保護不好,鄉愁將無處寄托。當年費孝通提倡農村經濟大發展,村村辦工廠,當時看起來是對的,但現在看來是城市污染大轉移,農村建筑和文化大破壞。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子,填掉河流建公路,從經濟的角度看是對的,但從保護的角度看是不好的,希望我們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很多外國人喜歡去蘇州,就是喜歡蘇州古城“中而蘇”的風格。我們在做蘇州古城保護規劃的時候,完整保存了蘇州平江歷史街區的建筑和街巷的形態、肌理、生存環境和地名。走在街上,歷史看得到、摸得到。美的東西可以感染人,我們要讓傳統建筑和文化的美熏陶更多的人。

平遙南大街(阮儀三攝)
記者:守望古城,其實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就世界范圍來看,是否有可供中國參考的古遺產保護方案?您覺得古遺產保護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
阮儀三:目前,“拆、改、留”的做法是不對的,應該是“留、改、拆”,很多時候部門和行政領導并不了解文物和古建的重大價值,需要我們幫助他們看著這些寶貴遺產。我國法制還不完善,目前只有文物保護法,但這部法對建筑來說,不是很合適。應該針對古建和古城鎮保護專門立法。
歷史城鎮一定要原樣留存,并堅持“四性”。所謂“四性”即原真性、整體性(保留整個片區)、可讀性(保留歷史痕跡)、可持續性(要不斷地修繕和持續下去,并且留住原住民)。歷史建筑要修繕,就要原樣原修,要堅持“五原原則”,即原材料、原式樣、原結構、原工藝、原環境。

2017年6月,阮儀三在同濟大學。
對城市歷史遺存要分類管理:第一類是要完整保護的建筑群、文物和重點保護的優秀建筑,原樣不動;第二類是歷史建筑,原樣原修;第三類是優秀歷史建筑,基本保持其原來風貌,可以根據需要加以調整,但不能破壞格局和主體;第四類是風貌建筑,修繕要保持層高和主體,功能都可以變;第五類是一般建筑,只要符合古城風貌要求,不超過規定的高度和形式,就允許動;第六類是應拆除建筑。
歷史建筑中居住的人(原住民)應該進行選擇:與老房子有“血緣關系”的人歡迎留下;盡力改造更新房子、服從管理要求的人歡迎留下;在符合管理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古鎮內涵注入新內容的人歡迎留下。
記者:目前,很多古城鎮都在發展旅游業。追求經濟發展與古城鎮保護之間是否存在矛盾?您覺得旅游特色小鎮分為哪幾個階段?
阮儀三:很多地方保護古鎮的目的就是開發旅游,也就是等于賺錢,這是不對的。保護古鎮是為了留存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將旅游作為第一性,迎合發展經濟的需求,就忘記了保護古鎮的初心。要進行合理策劃,采取科學的管理方式,避免客流量過大破壞文化遺產。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破壞性發展。要找好的旅游規劃專家。很多人打著專家的旗號,規劃做得很漂亮,但不能落地。很多古城鎮在旅游大潮中失去了本來的面目,成了很庸俗的一般旅游景點。
上海周圍旅游小鎮的發展可參考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旅游觀光小鎮,比如周莊、同里;第二階段是經過更新改造后能夠很好地生存下去,這是休閑型小鎮,比如烏鎮;第三階段是體驗性小鎮,比如上海新場古鎮。
采訪手記
作為傳統民居媒體人,沒有采訪過阮老,未免是很大的遺憾。日前,終于得到了與阮老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銀發如雪、一塵不染的阮老氣色極好,應對如流,思維敏捷,記憶力驚人。很多數據和案例信手拈來,讓我自愧弗如。本來約定一個小時的采訪時間,阮老整整說了3個小時。采訪結束后,阮老送給我一本他主編的《新場古鎮》的書,還應請求給中華民居雜志用小篆題寫了贈語。那樣的時刻,能真切感受到阮老對同道后輩充滿了殷殷期望。心里暗暗對阮老說,您放心,后輩會以您為榜樣,一息尚存,當為傳統民居奮斗。

上海里弄(阮儀三攝)

阮儀三為中華民居雜志題字
記者:您覺得保留各地特色民居的主要意義在哪里?
阮儀三:中國幅員遼闊,民居類型眾多,文物法保護的都是重要歷史建筑,沒有將普通民居作為重要保護類別。每個地區的特色民居都有其獨特內涵,是通過平面關系呈現闔家團聚、安居樂業的人文情懷。無論是北京的四合院,還是江南的廳堂式住宅,福建土樓,云南四合五天井、一顆印,都是以天井為核心,形成整棟房子的圍繞關系,很清楚地反映了男女有別、尊卑有分、長幼有序的中國倫理文化。廣東和福建地區的民居正堂位置都懸掛著大牌位:天地君親師,就是敬天畏地、愛國愛家、孝敬雙親、尊重文化的意思。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愛國愛家、尊重文化和歷史。中國傳統住宅是團聚的場所、表達人文關懷的場所,反映了人與人、人與天地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天井、中堂、兩廂、前門、后門、倒座等,住宅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推動人與人和諧相處。北京胡同、江南街巷、上海里弄,東家西家,前門奶奶、后門婆婆,互相幫助和信任,鄰里一家親。在農村更有大宗祠、小宗祠、水口、祖山、祖廟、土地廟,人和土地、氏族親密聯系在一起。住宅內部空間分隔也是只考慮人的生活需求,起居室、臥室、廚房、廁所、門廳、陽臺,不分主次,只講個人的舒適,沒有了家庭、親情,更沒有了天、地、人。這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而是西方文化的遷移,中國的文化傳統被踐踏了,還麻木不仁。街巷沒有了,里弄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機會減少了,缺少了和諧和信任,沒有青梅竹馬和過房親了,也沒有宗祠了。傳統民居保護的是中華民族各地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這種文化正是我們所缺乏的,希望做規劃設計工作的人都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