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道堅
與中國當代藝術洪流同在
——“時代質感”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展
皮道堅

以創作帶動教學是川美鮮明的特點。四川美院之所以能出人才、出作品,跟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教育之間保持密切的互動是息息相關的。
時代質感,創作,教學
Abstract:Promoting teaching with creation is a distinctive character of SCFAI.Due to the close interaction with art creation, art criticism and art education, SCFAI has cultivated many talents and output excellent art works.
Keywords:Texture of Time, creation, teaching
首先,“時代質感——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展”給我的感受非常強烈,展覽的規模、體量和氣勢出乎我意料之外。
其次,展覽主題非常好,叫作“時代質感”。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里面有這么一個表述:“藝術作品就是打開了的時代靈魂的心理學。”這個展覽最早的作品創作于1978年,現在是2017年,將近40年的時間,反映了40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展覽的作品給我的感覺是“長江后浪推前浪”,滾滾洪流,緊貼著時代的脈搏,出乎我意料之外。
我想談一個回憶:羅中立的《父親》是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當時我在湖北美院讀研究生,去川美考察,當時還沒有到川美。在峨眉山上碰到一些搞美術的青年在聊天,那時信息沒有現在這么發達,那個時代的信息口耳相傳,當時他們在傳川美出了一個羅中立,以領袖像的尺寸畫農民像。我們當時聽到這個事情覺得非常新鮮。接下來在《美術》雜志上和其他的展覽上陸續看到了川美的一批“傷痕”、“鄉土寫實”作品,所以這個部分的作品我覺得既親切,感受又非常強烈,確實如展覽單元的命題“時代強音”。這樣一種時代的強音實際上在40年來每一個中國歷史的轉折關頭,川美的教學、川美的藝術創作都有所體現。川美老院長葉毓山提出“川美就是要以創作帶動教學”,這個傳統從此次展覽上可以看出來,這是川美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和其他美術院校進行橫向比較就非常明顯。從“圖像敘事”到“語言之思”,從“現實關切”到“意象生成”,從“歷史回望”到“傳統再造”,都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在這里,我看到了一些作品,比方說我這幾年關注中國當代漆藝,看到沈福文先生的《金魚》,在漆藝界是經典中的經典,對后來中國當代漆藝的發展,對中國80年代的現代漆畫運動有著極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我個人很早就對版畫感興趣,我在這個展覽上看到了川美的一批老版畫作者,吳凡、牛文、李少言,這些人在當時都是引領風騷的人物。川美的傳統確確實實是“以創作帶教學”,出了很多人才。讓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川美從“歷史回望”一直到當下,尤其是“實驗之維”這一批作品,一直沒有停步,一直保持了很好的教學上的優勢。
賈方舟先生談到川美的特點,批評理論、藝術實踐的教學和研究是互動的。川美不是封閉的教學,它始終和當下中國現當代美術的洪流是在一起的,有很多重要的美術活動都少不了川美的教師、學生的聲音。
Staying with the Torr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Pi Dao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