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展覽時間:2017年9月10日—10月15日
藝術總監:龐茂琨、加布里埃拉·克里森
項目策劃:李強 策 展 人:寧佳
學術主持:雷昂·科倫佩爾、李一凡、楊述
學術統籌:張奇開 展覽統籌:熊久陽、高毅
展覽執行:王朝剛、熊莉鈞、馬文婷
主 辦:四川美術學院、德國達姆施塔特美術館、瑞士盧塞恩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承 辦: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 協 辦:德國奧芬巴赫造型藝術學院
展覽地點:德國達姆施塔特美術館、瑞士盧塞恩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7年9月15日—10月20日
主策展人:馮博一
策展團隊:王曉松、魏皓啟(新西蘭)、張婷、嚴舒黎、夏梓
展覽總監:冀少峰
藝術總監:傅中望、劉明 行政總監:李和清
主 辦:湖北美術館、美術文獻藝術中心 展覽地點:湖北美術館、美術文獻藝術中心
本屆展覽邀請了中國及來自其他14個國家的57位藝術家(小組)的127件(組)作品參展。這些作品涉及影像、裝置、攝影、雕塑、繪畫、行為、聲音等多媒介方式,其本身在語言運用和手段、方式方法上自有不同尋常之處,在作品創作的層面也有很強的引領性。但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形式背后藝術家對相關議題的切身表達的價值,而且透過作品我們還能夠看到藝術家的個人理由與內在的邏輯關系。

活動時間:2017年8月28—30日 發起人:陶詠白、賈方舟
學術委員會主任:孫振華 學術主持:楊小彥
學術委員:王端廷、朱青生、佟玉潔、何桂彥、尹雙喜、冀少峰
學術秘書:鄭梓煜、葛秀芝
參會嘉賓:陶詠白、賈方舟、楊小彥、殷雙喜、孫振華、蔡萌、王端廷、朱青生、楊衛、何桂彥、李笑男、佟玉潔、翟晶、劉立宏、馮原、劉淳、鄭梓煜、葛秀芝
主 辦:批評理論前沿·察爾湖論壇學術委員會、中國藝術批評基金
承 辦: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CMAA、北京太和大方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察爾湖開發有限公司、中國新水墨畫院
地 點:內蒙古興和縣察爾湖
繼成功舉辦“中國行為藝術三十年”、“中國女性藝術三十年”、“中國裝置藝術三十年”之后,“批評理論前沿”論壇推出的又一重大活動——“中國影像藝術三十年”學術研討會。本次論壇所討論的是廣義的“影像”,包括攝影、錄像、新媒體藝術等發端于攝影術的藝術實踐,而非狹義的 video(活動影像)。與攝影發展相對應,本次論壇將分為三個議題: “紀實攝影”與“觀念攝影”; 獨立紀錄片運動與錄像藝術;當代藝術語境中的影像藝術。

展覽時間:2017年9月16日—10月29日
策 展 人:范迪安、瓦爾特·斯邁林
副總策展人:張子康、岳潔瓊、李鵬、周旭君、閆士杰、高鵬、谷燕、孫永增、皮特·韋伯爾
主辦單位:德國波恩藝術文化基金會、中央美術學院
聯合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太廟藝術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紅磚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元典美術館、白盒子藝術館
“藝術之規”展覽呈現了德國當代繪畫、攝影、裝置和觀念藝術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他們的藝術觀點和創作語言豐富多樣,著意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感知模式,突破程式和慣例的限制,粉碎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形象。從此次展出的17位藝術家的近90組作品中,可以看到推動德國當代藝術持續發展的革新精神。

展覽時間:2017年10月21日—11月9日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裝幀藝術委員會、四川美術學院
承辦單位: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協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出版社
展出地點: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為進一步推進我國書籍裝幀藝術發展,進行中國書籍裝幀藝術創作的優質學術交流,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裝幀藝委會、四川美術學院定于2017年10月21日至11月9日舉辦“手工為本——書籍裝幀探索展”暨學術論壇。
本次展覽暨學術論壇結合書本之源、當前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出版發行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關注書籍的功能性、應用性,探討書籍裝幀特質的美學價值;討論手工為本至多媒介的發展,對書籍歷史、書卷傳承、書籍未來發展思路進行梳理。

展覽時間:2017年2017年9月21日—12月31日
主 辦:昊美術館
館 長:尹在甲
副 館 長:杜曦云
支 持: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上海美琪大戲院
本次展覽是德國藝術家朱利安·羅斯菲德自2012年以來在中國的第一次大型美術館級別個展,呈現了羅斯菲德過去12年里的重要作品。在展出的5件電影裝置和21張攝影作品中,創作于不久前且廣為人知的作品《宣言》是展覽的核心,也是這件電影裝置作品首次在亞洲展出。

展覽時間:2017年9月24日—10月15日
展覽策劃:王 嵬 學術主持:曹意強 展覽總監:李 同
主 辦:大連美術館、重慶市美術家協會
協 辦:大連市美術家協會、大連市油畫學會、大連大學美術學院
展覽地點:大連美術館
“見山——翁凱旋油畫藝術展”于9月22日在大連美術館開展,9月24日上午十點舉行開幕儀式。此次展覽共展出翁凱旋先生近幾年的油畫寫生作品50余幅。

展覽時間:2017年10月8日—12月3日
策 展 人:思朋(Esteban Andueza)、陶寒辰
開幕講座:2017年10月8日 14∶00
開幕導覽:2017年10月8日 16∶00
開 幕 式:2017年10月8日 17∶00
展覽地點:OCAT上海館、上海市靜安區文安路30號一層
OCAT上海館于10月8日起呈現“蒙塔達斯錄像作品展”(Muntadas Video Works)。展覽將對藝術家安東尼·蒙塔達斯(Antoni Muntadas)的錄像作品做一次歷史回溯,回顧這位杰出的跨學科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展示他作為國際藝術舞臺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對觀念藝術和研究性藝術實踐所做出的巨大貢獻。20世紀70年代中期,蒙塔達斯于紐約發起了一系列先鋒性的調研和研究,旨在探索由錄像藝術開啟的新語言和傳播系統。事實上,他的作品被認為是錄像文化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獲得肯定和獨立地位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

展覽時間:2017年5月26日—6月2日
策 展:張芳 協辦負責人:袁菲菲
展覽地點:法國索米爾市
主 辦:法國索米爾市政府,ART-ZF
與西方繪畫從文藝復興以來對“再現”的追求不同,中國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美學特征是對“意象”的推崇。對于藝術家來說,要求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將主體的“意”與客體的“象”完美地結合。陳欣的作品呈現的正是由“意象”所構筑的藝術世界。譬如,在《花》系列作品中,詩化的語言、斑駁的光線、輕靈的線條、自如的表現,賦予畫面空靈、幻化的藝術氛圍。形色交融,如詩如夢。為了更好地挖掘視覺審美中蘊涵的文化經驗,一方面,藝術家在中國民間的年畫、壁畫中尋找滋養,在那些濃郁而絢麗的色彩中可以看到,藝術家曾受到中國傳統工筆重彩藝術的影響。另一方面,陳欣從題材入手,將“童子”、穿旗袍的女性作為表現的對象,賦予作品一種獨特的東方審美趣味與文化身份。實際上,在這批作品中,既流露出藝術家對中國傳統繪畫與審美精神的依戀,也蘊藏著個人化的女性視角。對“童子”題材的表達,潛意識中流露出母性對孩子的關愛,《豆蔻年華》系列充滿了對東方女性的贊美與想象,同時,在青春的暢想中也隱藏著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剖析。對于陳欣來說,繪畫是一個不斷與內心對話,不斷尋找自我的過程,它的魅力在于,用個人化的語言構筑一個有別于現實的、自足的審美世界。
(文:何桂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