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敢
學院教育的新挑戰
——“時代質感”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展
張敢

川美的作品代表了時代精神,反映了川美藝術家的敏銳與勇敢,在藝術語言上和理論上有深度的探索,人才培養上關注前沿,注重創造性,創作充滿活力和開放性、靈活性、多樣性。以創作帶動教學的理念,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學院教育,創作,當代藝術
Abstract:The art works of SCFAI which are full of vigor, openness, fl exibility and diversity, re fl ect the spirit of the time, artits’ acuity and courage, deep exploration of artistic language and theory, perceptiveness and creativity of talent–cultivation. The philosophy of schooling of “promoting teaching with creation” has obtained fruitful achievement.
Keywords:academy education, creation, contemporary art
“時代質感——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展”展示了一個學院的輝煌,在這個展覽里可以看到在四川美院整個的人文血脈中,最感人的是它的活力和探索精神。首先從展覽里可以看到深厚的歷史積淀,這個深厚是指它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可以說是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縮影。在“時代強音”單元展出的重要作品,都是當年我們給學生上課時講到中國現代藝術探索的時候不可回避的作品,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正像展覽主題所說的它有“時代的質感”,而且可以反映出當時川美藝術家的敏銳,甚至在當時有勇氣來反思這個時代、之前的時代。所以我覺得中國現代藝術的探索是從題材的轉變開始的,這種轉變就是對過去我們回避的、不敢接觸的一些題材的質疑、內容的質疑。川美的老師和當時的藝術家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這打開了中國現代思想啟蒙一個很重要的篇章。
第二,“時代質感”展覽是緊扣時代脈搏的,而且有不竭的探索和實驗精神。每個不同階段的川美藝術家都有他們的展現,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當代藝術里面都有川美藝術家的身影,他們都在當代藝術探索里處在領先的位置上。而且在題材的選擇上,我特別同意余丁老師的這句話:“他們把握住了這個時代的脈搏,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和這個時代的所思所想。”表現語言也沒有固守在傳統語言上,有自己的理論探索,在理論探索對藝術探索支撐上也做得非常精彩。
因為我現在分管教學,跟張杰院長接觸比較多,經常到川美參與一些跟教學相關的會議。川美的人才培養模式給我很大的啟發,它是充滿活力的。首先在人才培養方面,非常敏銳地關注了現在學科發展的前沿,在新專業的設置上面,是非常有選擇性的,而且能夠讓新專業的設置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跨專業、跨學科,從實驗室的安排上也能夠看得到川美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靈活性和開放性,這是決定川美在過去輝煌的歷史之上能夠繼續延續,得以進一步發展和創作的很重要的原因。
川美的辦學理念——“以創作帶教學”從這些作品里邊可以看出,這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過去學院教學經常面臨的問題是傳統教學模式怎樣和當代藝術加以融合?或者怎樣來跟當代藝術取得一種平衡?學院畢竟不能完全等同于市場和當代社會,要有一定的堅守,要有一定的追求,有理想主義的色彩在里面,但是不能完全是一個象牙塔,跟當代社會或者是當代藝術有隔膜。但是“以創作帶教學”,老師對于創作前沿的探索很容易貫穿到教學里面去,影響學生,影響學生的視野。我們的“千里之行——中國重點美術院校畢業生優秀作品展”,每次展出的時候,川美學生的作品都會有非常獨特的面貌呈現給我們,也是非常令人感動的年輕人。所以我想川美的辦學理念敏銳關注到現代美術教育面臨的問題,這對于其他美院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現在所有美術學院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學院與當代藝術間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需要一定的學術梳理。昨天在中央美院的答辯,有的同學在論文寫作的時候關注19世紀歐洲學院派的發展,有人說這是翻案文章,其實并不一定是翻案文章,因為我們對西方學院派的發展是缺少理解的,我們接受的西方的邏輯學院派代表了保守,代表了故步自封,代表了現代藝術的對立面,其實仔細看,至少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所有的西方當代藝術家都是學院出來的,這個意義上講,學院如何思考我們的教學和辦學理念,這可能是一個擺在中國美術學院面前的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川美在這方面做了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The New Challenge of Academy Education
Zhang 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