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澎
跟歷史貼在一塊
——“時代質感”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展
呂澎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美術學院的藝術創作,跟中國當代藝術,也跟中國整個時代的變遷是貼在一塊的。為什么它們會與后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史有關聯?會進入歷史,會形成藝術史的敘事?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只有深入地研究,深入地挖掘,才能真正證明四川美院不可替代的價值。
四川美術學院,當代藝術,學院藝術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creation of SCFAI has stuck to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ime. Why are they related to the subsequen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history? Why do they come into history and form the narration of art history? This is worthy of researching.Only the profound research and digging can truly prove the irreplaceable value of SCFAI.
Keywords:SCFAI, contemporary art, academy art
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次,不僅有川美還有其他學校的不同角度的展覽,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通的基本的判斷,就是四川美術學院在1978年、1979年以后一路走來,是跟中國當代藝術、跟中國整個時代的變遷貼在一塊的,換句話說是跟歷史貼在一塊的。
川美在過去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校史,之后我們史論系或者是學校的其他研究機構,真正的再深入,把川美的藝術史做很好的研究、真正的比較:一個是跟過去的比較,跟整個中國這幾十年藝術史發展的比較,一個是跟今天的比較,還有跟其他學校的比較。重點是談川美為什么跟歷史有關系,因為不是每一件事情、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跟歷史有關。川美這幾十年走來,從教學、創作,跟藝術史究竟是怎么一個關系?只有把這些問題說清楚,我們未來的學生和以后的讀者、觀眾才能真正認識我們的“時代質感”。這個工作是一個非常需要下功夫的工作,現在不乏文獻和資料,但是需要時間、需要精力深入研究到里面去。我在“時代質感”展覽看到的第一幅畫是吳凡的《蒲公英》,這件作品在我的記憶中非常深刻。20世紀五六十年代像徐匡、阿鴿、李煥民這些藝術家,他們那個時候的作品跟今天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這是需要做深入了解才理得清楚的。為什么總是跟現實、跟形象發生關系?余丁院長談到川美的傳統,其實這個“傳統”在很大程度上,在語言層面上討論的是寫實繪畫這樣一個語言的基本的層面。尤其是觀看全球的20世紀藝術史,我們經常會在各個討論會上說中國現當代藝術總是去重復地跟20世紀的西方現代藝術甚至當代藝術發生拷貝、臨摹、學習等的關系。但是如果我們站在一個全新的史學立場,站在一個全球史的立場去看,就會發現所謂藝術本體的觀看已經是比較單一和有缺陷的了。我們都很清楚全球史的背景,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的新史學,導致各個國家、地區,包括城市的各個角度的人文、地理的研究已經跟過去大不一樣了,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表面的語言方式,最重要的是為什么這樣,它跟這個社會和歷史發生了什么樣的關系,這樣我們才能告訴我們的學生:即便今天我們在流行純粹的視覺上看上去很抽象的藝術或者是繪畫,早年這些寫實的,來自于巡回畫派、來自于馬克西莫夫、來自于歐洲的寫實繪畫,在我們最近30年里的表現,甚至在最近當代藝術的關系里的表現究竟有什么樣的藝術史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考古學的方法都能夠有助于我們去認識今天中國的當代藝術。其實我看了展覽有一個最大的體會,我們現在的畫冊很多,也印得很好,但是究竟每一頁翻過去的這些作品,他們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我覺得不是一兩篇前言,一兩篇文章能解決的,真真正正是要靠我們深厚的研究,證明我們的價值的存在。
Sticking to History
Lv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