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江
川味、民味、辣味
——“時代質感”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展
許江

四川美術學院的創作獨具風味,可總結為“川美三味”——巴山蜀水的川味、社會質感的民味和青年實驗的辣味。這三味共同構成了四川美院的創作品位與歷史譜系。
地域性,社會性,藝術實驗
Abstract:SCFAI’s creation is very unique,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to “three fl avours of SCFAI”, the Si-chuan Flavour of Bashu’s mountains and rivers, folk fl avor of the texture of society, spicy fl avor of youth experiment, which constitute the creative taste and historical pedigree of SCFAI.
Keywords:locality, sociality, art experiment

1 中國美術館“時代質感——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展”展覽現場
美術創作貴有品位,此種品位既具風格特色,又都發乎真情、感動人心,彰顯趣味的品第,弘揚人性的風范。我看“時代質感——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展”,深深感受到川美藝術創作的獨特風味,謂之“川美三味”。
第一味,巴山蜀水的川味。四川,巴山蜀水;重慶,夾江山城,鑄煉成一種獨特的歷史風味。川美得江流云山之毓秀,融巴蜀人群的諸般特點,譜成一條具有強烈特征而又不容忽視的文化譜系。從李喚民先生、徐匡先生、阿鴿先生等的川味版畫,到“文化大革命”著名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大型雕塑《收租院》;從以羅中立的《父親》為首的大巴山農民的鄉土繪畫,到知青、高考以及家族、身份等傷痕累累的所謂傷痕美學力作,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時代的強音。重讀這條譜系,這其中沉郁的文學意味、深深的鄉土情懷、強烈的救贖意識,凝結成一種中國美術現實關懷的濃濃川味,讓我們像臨對川味火鍋那樣,難舍難棄,不食不快。這種川味中最讓我觸目難忘的是那種文化覺醒的原生力量,那種東方農耕社會的原樸視野,那種真率的詩化情懷。這種視野和情懷代表著美術最讓人傾慕的內涵,值得我們不斷地回望,不斷地進行歷史性的梳理。
第二味,社會質感的民味。川人畫畫,擅想象中取神,筆下精神,卻又富獨特質感,一如川人說話,“川普”有點拮據,換了地方話便妙語連珠。從《父親》到今天的青年創作,川美的鄉土視野、波普表現、市民情懷、大眾傾向,都獨具川民社群的質感。這筆下的“民”,既滄桑又狂野,既灑脫又詼諧,總有一種特別鮮活的東西。仿佛他們更貼近社會底層,更具充滿地域感的市民性,在創作表現上就更富有民間的生動、民眾的灑脫、民生的訴求。川人的精英階層,自古以來有一種江河奔流、東放西歸的文化心態,他們將生命寄望于東放的遠旅,又遙想著西歸的責任。這種心態既放懷天下,敢于跋涉超越,又懷桑梓之念,背負家園責任。這種放懷與皈依讓川美擁有了一種自主自足的主體意念,催發出貼近民性、灑脫抒懷的特點,也使得他們在圖像敘事、傳統再造的交錯努力中,善于觸摸到時代關懷的質感、民情民生的質感。
第三味,青年實驗的辣味。川味火鍋,不辣不快。川美的當代實驗,帶著坦克庫的風煙,帶著山水校園的梯田浪漫,始終存著敢為天下先的辣重口味。巴蜀向有快意灑脫、寬容練達的潑辣風習。這種曠達之氣、洗練風習在川美形成相對自由、更為縱逸的學風,形成普羅民間的文化意識。在這個展覽中,我們既看到波普風的城市關懷,又看到艷紅鮮綠的圖像敘事;既看到綿密的青春遙想,又看到狂放的抽象搖滾。所有這些表現都將全球視野與本土關懷揉在一起,既漫無止歸,又內涵熾熱,凝成濃重的辛辣之味。與此同時,又以這種辛辣質感的品位跬成一種譜系,來構建獨特的修辭系統,一種整體性的、撲面而來的語言特質。
川味、民味、辣味,共同構成川美創作的品位。這種濃濃的品位宣示著一個獨特的創作譜系的歷史性內涵、時代性質感及其超越文化地理的當代的創生之力和影響力。當此展覽開幕之際,謹以“三味”之感獻給川美的同道者們。
Si-chuan Flavour, Folk Flavour and Spicy Flavour
Xu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