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彬
這幾天神戶制鋼造假的新聞和相關分析報道鋪天蓋地,不僅在海外蓋過了日本大選,在日本國內也不遑多讓,有關新消息一出馬上成為各大網站的頭條。而神戶制鋼也很“爭氣”,不斷給媒體“喂料”。最打眼的當屬該企業領導的發言,從“主打產品的鋼鐵沒有造假”到“核心鋼鐵制品也存在數據造假”,神鋼幾乎可以說已經全面淪陷。
有關造假的原因,媒體多有分析。日本媒體或是不愿深入或是身在此山看不到問題癥結,而日本國外的評論因為距離或人云亦云,所以缺乏深度。在中國國內,無論“反日”還是“哈日”的論調因為其一貫立場而焦點不準:反日的說日本從來不嚴謹,一直就是個造假的國家,而中國產品的性價比已經明顯優于日本產品;另一派的說法是,神鋼事件是日本泡沫經濟的遺留問題,是日本制造業的通病。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神鋼事件可以被看作是日本社會的“反腐”。日本有些企業“機能不全”,自我糾錯機制不工作了,“腐敗”情況因此愈演愈烈。這時只好依靠日本社會的糾錯機制,或者說,日本社會的“反腐機制”還在運行。
觀察神戶制鋼的造假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但驚人的巧合:神戶制鋼10年前開始造假,那時恰恰是日本來到了總人口的拐點。從2007年到現在,日本的總人口規模不斷縮小,并且縮小速度還在持續增加,到2030年,預計日本平均每年將減少人口100萬。人口萎縮10年以后,日本社會就陸續出現神鋼事件這類的“潰敗”。此外,日本勞動力人口的峰值是在1995年。所以,日本社會現在出的很多問題都可以一言以蔽之:“沒人了!”
高齡少子化是日本社會問題的元兇。它并沒有直接導致日本整體勞動生產率的下降,但是日本現行的退休制度、再雇傭制度,以及相關社保制度使得年輕人入職難,而且工作崗位不穩定,日本各行各業因此呈現出人才嚴重的青黃不接。用日本人的話來說,就是“老害”橫行。我想起2007年人口拐點出現后,日本高教界提出的一個對策是“以質取勝”。他們也許忘記了,質量、質量,沒有“量”哪來的“質”。
其次,如果細看日本企業造假的名單,還會發現,造假企業多是戰前的“政商”。比如三菱、東芝,當然還有神戶制鋼。這些現代的“日本式組織”經歷了“失去的20年”,現在直面人口減少的殘酷現實,它們采取了和戰時的日本軍部等“日本式組織”很類似的精神勝利法。
二戰時的日本社會是瘋狂的,當時的日本人口也是膨脹的,所以日本軍部無視綜合國力的差距悍然發動戰爭,其自信就源于精神勝利法。現在的情況看似不同,社會穩健安定,卻正遭遇人口減少和經濟停滯的雙重打擊,因此日本式組織似乎呈現出和當年類似的情形。戰前和戰時日本軍部就號稱要“精神制勝”而非依靠“物量主義”取勝。現在的日本式組織則號稱“以質勝量”和固守“日式經營”“日式組織”,以及“日式研發”“日式標準”。這樣的結果就是,日本社會越發展越可能成為一個封閉的生態圈。
日本當年有過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一系列“勝利”,由此帶來的“自信”導致了日本后來吞下二戰失利和無條件投降的苦果。戰后日本經過反省,民間活力得到激發,誕生了經濟的高速增長。然而,日本如今面對的現實卻是,日本社會正陷入全面衰退。既然如此,它應該接受現實,體面地衰退,而不是像如今這樣認為自己一直正確,那就會面臨更多像神戶制鋼這樣難看的潰敗。
最后說句題外話:安倍政權的歷史修正主義代表了大部分日本保守派的意見,不知道我們是否會看到安倍的歷史修正主義將給日本不僅帶來各式組織的失敗,更帶來社會的失敗。▲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橫濱國立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