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本報記者 郭媛丹

蔡英文當局開始推“英文”。最近幾天,“將英文列為臺灣第二官方語言”成為臺灣“立法院”里最熱鬧的話題。綠營的“立委”們忽悠說,英語行不行,關乎臺灣的“全球競爭力”與“軟實力”,臺“行政院長”賴清德則提出讓“教育部”成立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委員會。此舉似乎與蔡英文上臺后,言必稱“新南向”“國際化”的風格相當合拍,但批評者指出,這實際上是進一步削弱“國語”地位、“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之舉。“棄中習英,邯鄲學步”,淡江大學副教授林金源15日在臺灣中時電子報撰文感嘆:“當全球各地越來越多人學中文時,臺灣卻拒搭大陸經濟發展的順風車。當萬邦來朝講中文時,我們卻邯鄲學步說英語”,“臺灣政府到底要孩子往哪里走?”
源起:臺生英語沒有大陸好
12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邀請臺“教育部”做業務概況報告,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質詢時提到,最新公布的多益測驗(大陸叫托業,即國際交流英語考試)全球報告,臺灣考生平均只拿到534分,遠低于韓國的679分、中國大陸的586分。
吳思瑤主張把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當天她的發言稿,也特意用中英文雙語呈現。
臺“教育部長”潘文忠回應稱,推動英語學習,“教育部”責無旁貸,但是否要用“第二官方語言”的措辭,仍待考慮。
隨后質詢的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表示,她曾看到臺北夜市菜單將“童子雞”翻譯為“babychickenwithoutsex”,顯然臺灣英語教育檢討不能只追求形式,關鍵仍是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端正學習動機。
13日,吳思瑤在“立法院”面對“行政院長”賴清德質詢時再次表示,希望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她特別指出:推動“新南向”,語言是重要的門檻,2013年賴清德擔任臺南市長時曾宣示,打造英文成為“第二官方語言”,現在賴清德是“行政院長”,是否可以推動英語成為臺灣的“第二官方語言”?
賴清德說,先讓“教育部”成立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委員會,調查、研究、規劃后提出計劃,“重大政策應該要給教育部一些時間”。他同時表示,全球化的時代,英語重要性不必再講,他在臺南時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主要就是為了增強孩子的競爭力,讓臺南市更加“國際化”。
“英語力等于國力”?
所謂“官方語言”,按照臺灣有關人士的定義,是指“大抵規范官方單位或教育單位,以該語言作為其主要的溝通媒介”;政府和學校所使用的文書,都必須使用該語言。
這項提議得到綠營力挺。民進黨黨團書記長何欣純稱,臺灣要提升“國際競爭力”,外語能力很重要,英語是全世界最具優勢的語言,若經評估后能定為“官方語言”之一,她絕對支持。臺灣《中國時報》14日發表評論說,臺灣是友善城市,外國人喜歡在臺生活,總贊嘆臺灣充滿人情味。一旦全民都能說英語,對臺灣政治、經濟帶來的“外溢效應”將難以估計。
然而批評者的聲音顯然更多。《聯合報》15日評論稱,人工智能越來越發達,現在已有在線翻譯軟件,未來其正確性與實時性將更為提升,我們卻反而要花費龐大資源將英語列入“第二官方語言”?臺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直言,說全球化時代“英語力等于國力”,是“天大的迷思”。他說,韓國、日本和中國大陸等,經濟快速起飛時,國民英語能力普遍不好,是起飛后才開始憂心英語能力不夠好。東吳大學英文學系講座教授張上冠稱,從去年各地區多益成績來看,日本的分數比臺灣低18分,但日本依然是個先進國家。他認為,一個地區可以訓練許多具有很強英語實力的人,但不見得全民都需要英文。
還有分析稱,如果按照“英語力等于國家競爭力”的邏輯,不久前公布的多益測驗全球排名,成績大勝臺灣、韓國、大陸、日本和香港的菲律賓,國力應當在亞洲數一數二,但“顯然并非如此”。
臺大森林系教授袁孝維表示,非英語系國家或地區以英文作為官方語言的,例如香港和新加坡,歷史上都與英國殖民有關,“沒有理由將英文列為臺灣的第二官方語言,歷史上事出無源”。她說,未來世界的另一強勢語言是中文,加強臺灣年輕人的中文能力,其實也是我們的優勢。
世新大學教授游梓翔在臉書上寫道,炒“第二語言”卻忘了“第一語言”更重要。如果擔心“第二語言”不如人,是否該注意更重要的“第一語言”正在落后呢?臺灣過去以中華文化復興為使命,加上保留繁體字、重視弘揚歷史文化與古代經典,在“第一語言”的競爭力上常在華語世界領先,現在為了“去中國”,任憑“第一語言”能力向下沉落,這有點本末倒置了吧?“請讓語言回歸語言專業,不要再一天到晚用語言當政治話題炒作了。”
綠營推英語不是第一次
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綠營并不是第一次。今年4月“立法院”會期,民進黨3名“立委”邱志偉、劉世芳、許智杰就舉行過一場名為“推動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公聽會,與會單位包括臺“行政院”“教育部”和“文化部”等。許智杰當時對美媒坦承了這一舉動的真正動機:“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關系本來就是敏感議題,而且短時間沒有辦法解決,而我們一直要走到國際上去,中國一直要卡我們,這是現實的問題。我們要同國外有更實質交流,不管是政府的,還是民間的,有更多交流,更多接觸,就會有更多互動。這樣我們就能走出我們的國際空間。英語對于我們走向國際當然非常重要。”
此前在2015年,賴清德任臺南市長時成立了“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專案辦公室”,提出十年內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計劃。為此,臺南市著手“政府文書雙語化”,官員似乎也養成用中英文發言的習慣。據媒體報道,前國民黨籍臺南市“議長”李全教2015年4月23日召開記者會時,就以中英文雙語攻擊賴清德施政。
《中國時報》10月14日稱,賴清德當時喊出這項計劃時就引發很大爭議。有商家直言,一年能遇到外國人的次數屈指可數,學英語沒意義。
與此同時,中文作為臺灣實際上使用的官方語言,地位卻在不斷下降,“大眾運輸工具播音時,國語、閩南語、客家語法定地位并列”。蔡英文當局還將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新住民7國語言納入“12年國教”小學必選、中學選修課。
《聯合報》14日評論稱,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宣稱為了加強母語教育,推動所謂的“鄉土語言教學”;近來為了所謂的“新南向”,又說要加強東南亞語言;然后為了尊重原住民,制定了“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相對而言,當局對于中文的打壓,卻有了空前的發展。“教育部”不惜用違背程序正義的方式,通過降低文言文比例的高中課綱,“兩相比較,這個政府利用語言文字推廣,進行文化再造、重塑的動機再明顯不過”。
“這是一場鬧劇,很荒唐”
15日,有臺灣當地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蔡英文政府執政沒有實際成績,只好想一些花拳繡腿的怪招。“臺灣人的中文程度越來越差,中文還沒學好,還將英文列為第二語言,非常不切實際。”另一位臺灣民眾對《環球時報》記者直言,將英文列為“第二語言”純屬瞎掰,“臺灣人的英文非常糟糕,怎么可能成為第二種語言”。
上海臺研所副所長倪永杰1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將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目的是要搞“文化臺獨”,削弱中華文化以及中文在臺灣的影響。倪永杰認為,將英文作為第二種“官方語言”和前一陣子臺灣傳出刪減文言文篇幅、新增日本人作品等是殊途同歸,都是“文化臺獨”的一種形式。“這是一場鬧劇,很荒唐。搞政治清算,搞臺獨,亂了人心,亂了方向,不會有實質效果的。”
倪永杰說,臺灣當局此舉還在于轉移媒體的注意力,轉移媒體對其主政期間經濟毫無建樹、“外交”屢屢受挫的關注度。他說,軟實力的發展尤其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現在臺灣經濟發展停滯,民眾怨聲載道,哪來軟實力提高?而蔡英文當政以來兩岸關系冷淡,也從各個方面限制了臺灣軟實力的提高。
對于這出推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的鬧劇,林金源15日發表在中時電子報上的評論可謂一針見血:“當年《國語日報》推行國語的目的,是讓兩岸融合。現在臺獨政府強化英語、臺語的目的,則是要兩岸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