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彰
【摘 要】夢境,是人在不隨意的精神活動中對自己的經歷的認識,是做夢者的趣味愛好和強烈在非自主的狀態下的自然流露。做夢,本是人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實?,F代科學已經抹去了“夢”的神秘而迷信的色彩。夢是人的大腦皮質處于彌漫性抑制姿態下造成的程度不同的不規的興奮活動,因此,作為以人為描寫對象的文學,把“夢”引入文學創作中則是無可非議的,早在七百多年前,我國元雜劇作家便較廣泛地把夢引入戲曲創作中,劇作家用那“生花的夢筆”為我們撰寫出千姿百態的夢境華章,閃爍出藝術的奇光異彩,本文擬就元雜劇夢境如戲的概括、藝術夢境的戲劇效果及戲劇創作中措置藝術夢境這三個基本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這對于提高夢境描寫水平和夢境藝術的鑒賞能力,是有益的。
【關鍵詞】夢境 文學 藝術 雜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7.178
中外戲劇創作中,夢境入戲很普通,如莎士比亞的不朽劇作《哈姆雷特》在夢境中借助父親的鬼魂而得知了父親的死因。在我國元代戲劇中夢境入戲更是不可勝數。元劇中為我們展現幻景中如此離奇曲折,不可捉摸,真可謂見仁見智,互顯神通,各呈異彩,曲盡其妙。
夢境入戲,始于何時,無從考察。但夢境入文,則古已有之。我們見到較早的就是莊子《齊物論》中就有所謂昔者莊周夢為蝴蝶的夢話記載,在古典詩詞中詩人往往通過反復詠嘆夢境,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人生的見解。到了清代曹雪芹的長篇小說《紅樓夢》“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其寫夢之多之好,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由此可見,夢境描寫在我國古代文學創作中運用很普遍。而在戲劇文學創作中,夢境表現手法則更有用武之地,因此,元雜劇中的愛情戲,妓女戲,公案戲等都較多地運用這一表現手法。元雜劇中插入夢境的,有的在開端,有的在劇情發展過程中,有的則以夢境為結局。更有以夢境貫穿全劇始終。這里有美夢、噩夢、驚夢、異夢、錯夢、癡夢、鬼魂托夢、神靈感夢等等。元代公案戲中設置夢境比較成功的要算關漢卿的《竇娥冤》中的第四折竇娥托夢;在這個戲中是以申冤、復仇為主題的,夢境場面是以鬼魂的出現結合在一起的。托夢又是查清冤案和報仇雪恨的關鍵。
元劇愛情戲中設置夢境最成功的當屬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中的“草橋驚夢”,此外還有鄭光祖創作的《倩女離魂》、還有《漢宮秋》《梧桐雨》等劇中都來安排了男女主人公夢中相會的情節,這些劇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漢宮秋》的“幽夢”和《梧桐雨》的“雨夢”,而鄭光祖的《倩女離魂》更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自元代王實甫《西廂記》“草橋驚夢”之后,插入夢境的劇作數量很多,明代直接以夢為標題的就有《園林午夢》《高唐夢》《夢磊記》《櫻桃夢》等,“臨川四夢”可以說是明代夢戲的高峰。
因此,“驚夢”的設置不僅不會使劇情流于虛幻,而且更曾強了全局的思想性和戰斗性??梢?,生活中普通的“夢”被引入戲劇創作中,就顯得多麼不平凡。這是因為這種夢境凝結了作家的智慧和才能,已經由作家按照創作意圖和藝術規律賦予了特殊意義,而升華為“藝術的夢”。
精彩的夢境總是在人們面前形象地展現出一個其中有幻、幻而似真、似曾相識、恍惚迷離的藝術天地,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觀眾。而當夢境服務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題思想的表達,成為全劇的有機組成部分時,它就能起到披露人物心理,突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增強戲劇效果,總結全篇結構,明確表達劇作家創作思想,深化主題的藝術作用,從而產生一股攫獲人心、足以蕩人的力量。
首先,藝術夢境再形象的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生動地塑造活動在舞臺上的戲劇形象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其他藝術手法難以代替的作用。
劇作家要想使戲劇形象產生強烈的審美魅力,就必須刻畫出充滿感情、個性鮮明的人物。而個性鮮明的戲劇形象之所以為人們所喜愛、所欣賞,主要不在與其外貌,而在于其內里,在于其獨特的內在的美。王實甫《西廂記》之所以能夠千古相傳,具有長的審美魅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絕不追求形式的、偶然的奇巧的情節,用這樣的情節嚇唬觀眾,而在于它著力刻畫并揭示人物內在的精神世界。
《西廂記》的心理刻畫占了極大的比重。它特別注重通過人物內心深處微妙而復雜的心理活動的變化來表現人物性格成長發展的歷史。作者尋求各種各樣在戲劇中表現人物心理的藝術手法,從多方面揭示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充分發揮戲劇的特長,更形象、更生動地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王實甫又另辟蹊徑,別出心裁地采用特殊的表現人物心里的方式,即通過夢境來表現人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狀態。
夢境獨有的生動醒目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極適合舞臺藝術的表演要求,恰恰彌補了戲劇表現手法的局限。《西廂記》中“草橋驚夢“正是在以夢的形式寫內心,形象地再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藝術經驗。
其次,藝術夢境在推動情節發展,增強戲劇效果,總結全篇結構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成功的藝術夢境,應當結合著情節的緊湊發展來設計,反過來又要讓夢境有助與情節和戲劇沖突進一步展開的。但如果千篇一律地通過鬼魂托夢或神靈感夢來破案,藝術上勢必使人感到單調乏味;同樣地,愛情戲中若篇篇安排男女主人公夢中相會的情節,也是令人厭煩的。因此,如何使夢境設置不落俗套別具情致,既有利于刻畫人物形象又能簡潔有力地完成推動情節開展的任務,這就給劇作家提出了如何措置夢境的新課題。
綜上所述,文學作品中適當插入夢境幻境,以成為我國古代作家最常用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偉大的元雜劇作家就開始廣泛地把“夢”引進戲曲創作中,使藝術夢境極大地擴展了戲劇表現領域,藝術夢境這種獨特的表現手法較之具有同樣的回憶、倒述、插敘更適合與我國傳統的戲劇欣賞習慣,更易于為廣大觀眾所接受。因此,我們要不斷總結古代戲曲中藝術夢境設置的寶貴經驗,使它再藝術的春天里更加絢麗燦爛。
參考文獻
[1]游國恩,王起主編.中國文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64年1月北京第一次出版.
[2]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下卷)[M],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
[3]李簡著.元明[M].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第1版.
[4]黃士吉著.元雜劇作法論[M].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