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衛東+屈存花
1 推廣農業節本增效技術
1.1 節能技術:通過建設沼氣池、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太陽灶和秸稈綜合利用等節能技術推廣,顯著減少農村能源支出,減輕農民家務勞動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一是沼氣工程管理。沼氣作為一種可再生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它對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作用日益突出。目前,我縣建成沼氣池1萬座,涉及11鄉鎮240村,動員用戶參與生態能源“建、管、用”等各個環節,及時整改沼氣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存在的隱患,著力抓好示范點建設,推行“清潔生產+清潔能源+清潔家園”生態能源模式,提高綜合效益。同時以沼氣為核心的生態農業模式結束了農村婦女煙熏火燎的歷史。既有益于婦女的身心健康,還可以為婦女教育子女,關心老人以及學習其它勞動技能提供更多的機會,促進農村勞動力不斷優化。二是秸稈資源化利用。佳縣玉米種植面積12萬畝,谷物16萬畝,秸稈資源豐富,目前利用率很低。開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廣泛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科普宣傳,推廣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綜合利用技術,促進農業生產和大氣環境保護,助力循環農業發展。
1.2 節水農業技術:主要有地膜覆蓋、滴灌、噴灌等技術。2016年農作物地膜覆蓋面積10萬畝,僅占農作物種植面積76萬畝的13%,地膜覆蓋發展潛力大。通過典型示范、輻射帶動繼續擴大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面積,加快培養指導生產大戶、科技示范戶和專業合作社,推動特色農業建設,增加農業高效節水工程投資,推廣灌溉噴灑等技術,實現靠新品種、新技術增效增收。
1.3 節肥農業技術:主要有配方施肥技術。一是制定施肥配方。圍繞“測土、配方、配肥、施肥、促肥”5個關鍵環節,根據作物不同生育期對營養元素的需求和目標產量(土地肥力高低),通過采土化驗、試驗示范,制定出不同地力、不同作物的施肥配方。二是科學施肥。通過發放技術明白卡、召開專題培訓會等途徑向農民群眾宣傳,改變農民偏施氮肥磷肥、輕施鉀肥微肥的施肥習慣,科學使用環狀溝施、穴施、葉面噴施等施肥方法,做到作物高產優質和培肥地力兩不誤。
1.4 節藥技術:主要有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一是病蟲預測預報。首先做好病蟲危害調查工作。其次建立測報網點,根據病蟲基數、氣象預報等資料,制定病蟲害防治方案。二是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該技術推廣能減少防治次數1~2次,減少農藥用量20%。要做到“五統一”(農藥品種、購買農藥、施藥方法、農藥濃度、施藥時間統一),實現“三提高”(防治效率、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益提高)和“三減少”(農藥用量、防治成本和環境污染減少),達到“三安全”(保障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
1.5 節油技術:主要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規范農機供應點,強化修理網站管理,指導機手采用限油器、柴油添加劑、金屬陶瓷節油抗磨修復等技術,降低并節約燃油。這樣不僅提高勞動效益,同時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使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中分離出來,加快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2 加強職業農民培育。
2.1 調查了解,制定職業農民培訓規劃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隨著現代化農業發展和時代進步,職業農民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農業服務對象由農民轉變為職業農民,農業工作者要重新認識他們,掌握他們的心理,做到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
2.2 分類分期分專業培訓,注重培訓實效
培養職業農民必須根據不同層次的要求,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培訓。一是培訓基礎——普及性培訓。根據職業農民的要求,結合農時充分利用集鎮、廟會、紅白喜事等有利機會,將新技術、新政策送進千家萬戶。組織科技人員、土專家將科技生產技術規程化、簡單化,制成生動圖片,綜合運用現場培訓、入戶指導、田間咨詢等多種形式,普及農業實用技術,使農民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農民基本素質。二是培訓關鍵——職業技能培訓。緊緊圍繞農業項目這一載體,開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技術培訓,掌握創業技巧、提高創業能力,不斷發展壯大職業農民隊伍。
3 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
3.1 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佳縣多數青年農民外出務工,留守農村的人員是“三八六零部隊”,農村信息不靈是一種普遍現象。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的思路,根據鄉鎮區域不同,合理利用電信、移動、聯通三家通信運營商的網絡,建立農村信息服務站,配備縣、鄉、村三級信息員,加強信息員業務培訓,使農民及時充分掌握農產品生產、供求、市場等各類信息。
3.2 發展農業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已成為現代農業的一項強勁新動力。抓住農業部首次組織開展全國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對接”專項活動的重要機遇,緊緊圍繞我縣紅棗、小雜糧等農產品銷售難的實際,積極培育電子商務人才,開展集貿對接、冷鏈對接、農資下鄉對接,解決農業生產、農資經營主體與電子商務平臺信息銜接中存在的問題,推動紅棗、小雜糧等優質產品上線銷售,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3 試搞農超對接:利用佳縣紅棗、小雜糧等農產品的資源優勢,積極爭取項目資金,試搞1~3家紅棗、小雜糧農超對接,模式為“超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地批發市場、營銷隊伍、統一農資供應、信息平臺、檢驗檢測點)+農戶”,探索農產品營銷信息渠道,輻射帶動更多農戶,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民收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