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曉霞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其發展的好壞將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定產生嚴重的影響。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入了戰略性調整階段。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主要目標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旋律。在新形勢下,如何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競爭力達到促增收,擴內需,保增長的戰略目標是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我總結了一下幾點:
1 河北省文安縣基本條件
文安縣直屬河北省的廊坊市,處于京、津兩地之間,共管轄鄉鎮13個、383個行政村、5國有農場,總人口數為50萬人,包括農業人口44.7萬人,總面積1037Km?,其中耕地面積為89萬畝,旱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80%以上,主要農作物有文安紅小豆、文安地梨、玉米、大豆、小麥、棉花等,文安縣的主要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在594毫米年均氣溫為11.8℃,境內光照充足、氣溫適中,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
2 河北省文安縣農業產業調整存在的問題
文安縣地質條件優良,地勢平坦開闊,適宜多種植物種植,有利于農業產業發展,不過在積極開展農業產業生產活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農業產業收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農民思想觀念問題,使得農業結構調整動力不足。存在一部分農民,自身得利思想意識重,在決策環節僅憑經驗,最終導致市場供大于求的現象發生,結果使所獲得的實際利益降低,嚴重者甚至無利益所獲。另外,由于農民思想意識問題,做事較為保守,在新生事物前難以接受,雖然各農業部門提供技術指導、鼓勵新品種種植,但還是不敢嘗試。農民出于虧本考慮,不敢進行項目投入,仍樂忠于傳統的農業耕種,在農業結構調整上明顯動力不足。2.種植業產品結構模式較為單一。3.在農業結構調整上,不具備科學的規劃及引導,在農業調整中,盲目傾向性嚴重,不具備統籌規劃。4.不具備龍頭企業扶持,在文安縣農業產業發展中,特色生產基地建設不佳,未形成有效的龍頭企業帶動規模,因此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明顯動力不足。5.基礎設施建設不佳,由于資金支持有限,在新設備、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改良上效果不佳,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的出現,致使農業產業發展阻力從沖,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中不能得到有效實施,實施環節進程較慢。此外,還存在農業科技與推廣水平不高,產品技術含量低的情況,難以保證農業產業的良好發展。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主要通過一下方式,促進我縣農業產業調整,具體如下:
3 促進我縣農業產業調整的方案
3.1 加強教育培訓,提升農業參與者素質和能力
首先,重視教育和培訓,增加農民受教育和受培訓的資金來源渠道;其次,把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與農民的教育培訓緊密地結合起來;最后,以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核心,使得農民能與市場有更多的關聯,對市場有更多的了解。
3.2 優化農業區域結構,因地制宜的增加農民收入
要加快實施文安縣本地區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充分的發揮好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對于文安縣來說自然條件相對比較好,適合發展玉米、棉花、小麥等糧食型作物。因此,應該在不斷提高糧食生產質量的同時,對現有的作物品種進行改良,并提升糧食生產技術,改變生產模式,從單純的糧食型生產轉變為綜合加工類糧食作物生產,提升作物的附加值,改善農戶的生活水平。另外,應該進一步加強高強度,精細化農業資源開發,在生產過程中以高產、高效益和生態平衡為發展目標,積極的實施農業現代化。圍繞實施科技興農,充分發揮本縣工業污染小、生態環境好的優勢,實施種子、苗木和畜禽繁育改良工程,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抓好農產品綠色認證,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積極推廣多元化立體種植技術,探索瓜果間作、麥蔥套種、麥后移栽荏、林草間套等種植模式,持續推進水、田、林、路等農業生態建設,努力克服制約農業結構調整的“旱、薄、粗、低”等因素,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有效轉變。
3.3 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增強農業產業化帶動能力
只有依托 “龍頭”企業的帶動,農業產業化的優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 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引導和扶持龍頭企業確定農產品的加工與營銷,帶動優勢農業、訂單農業、特色農業的發展,建立各具特色的生產基地,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發展一批農產品品牌,增加市場競爭力;政府科技部門要給予龍頭企業農業科技指導,增強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要積極幫助農業龍頭企業開拓市場,通過多種措施和手段增加銷售渠道。要優化龍頭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完善對龍頭企業的財政、金融扶持方式。同時,打破所有制、地域、行業界限,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運銷、保鮮等中小企業和中介組織,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產業鏈間的運作機制,形成以市場為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供銷一體化,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經濟共同體。
3.4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就文安縣目前農業產業結構現狀來看,仍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切實解決,其中基礎設施的不完備將很大程度的制約農村的經濟發展。因此,要加快建設并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首先,建設一個可以促進農村發展的綜合環境,通過修建主要交通道路、農業基礎設施、通信、學校以及醫院等;其次,積極的對農村的人力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通過定期組織培訓學習,并組織技術人員下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指導,從而提高農民群眾文化素養和科學技術。轉移農村勞動力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面對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對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以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認識就應該提升到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高度,提升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 使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在廣大干部群眾思想中得到共識和重視,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建設新農村作出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