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才
近年來,東豐縣以基地帶動、龍頭牽動、項目聯動、品牌促動為發展理念,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特色化、標準化、產業化為抓手,用心培育精品農業,為全縣農業發展轉型升級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1 精品農業發展狀況
1.1 精品農業發展面積不斷擴大。截止2016年年底,全縣食用菌栽植面積達到0.3萬畝、設施無公害綠色蔬菜0.1萬畝、無公害水果1.0萬畝、有機雜糧雜豆0.3萬畝、綠色稻米3.7萬畝;規模以上綠色稻米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5個;全縣累計擁有佰晟源、太和甜瓜、林海藍莓、中華秋田小町等精品農業商標10個。2016年精品農業農產品實現銷售收入達到3.6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5.8%。
1.2 新產業發展勢態良好。全縣“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形勢看好,經營主體逐年增加。目前,食用菌產業生產主體達到260多個、從業人員達1.3萬人;金紅蘋果產業生產主體達到420多個、從業人員達到1.1萬人。東豐華盛綠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太陽能農莊位于東豐縣大陽鎮大陽村,總占地約88.7萬平方米,太陽能農莊分為展示區和種植區。展示區包括5種8棟展示棚,以種植、采摘、觀光、旅游、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展示區。種植區分為4萬平米的甜瓜、哈密瓜、西瓜、草莓采摘區;30萬平米的花卉觀賞區。
1.3 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較強。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58家,其中從事精品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龍頭企業4家。東豐縣佰晟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富硒木耳產業園區位于東豐縣今勝村一組,總占地約20萬平方米,產業園區內培養種植300萬富硒食用菌木耳菌棒和100棟試驗及采摘大棚,產業園區包含游客采摘區、科研試驗種植區、露天地擺種植區、生產加工及辦公區四個部分組成。其中富硒木耳產業園區占地17萬平方米,佰晟源公司新區建設占地3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8600萬元,目前已完成產業園區300萬富硒木耳菌棒的生產工作,投資660萬元。流轉今勝村一組土地面積17萬平方米,流轉期限截止為2027年,流轉總金額為187萬元。
1.4 合作組織充當主角。全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157家,其中從事精品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的農民專業合作社79家。東豐縣源潤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10月,座落于東豐縣南屯基鎮北福興村六組。總投資550多萬元,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共建標準鋼架大棚100棟,每棟540平方米,培植香菇菌棒100萬棒,預計年生產優質香菇250-300萬斤,年利潤在300萬元以上。
2 推進措施
2.1 抓規劃布局。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全面加強精品農業產業的規劃、管理和服務。二是注重政策推動。制定出臺關于加快食用菌、設施農業等精品農業發展的產業規劃和一系列優惠政策,推動精品農業產業的發展。三是強調部門配合。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協調領導小組會議,開展專題調研,部署謀劃相關工作。
2.2 抓項目帶動。一是加強項目開發。用工業化理念,加強項目策劃、編制、論證,立足特色、立足實際,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充實農業產業項目儲備。二是優化項目服務。積極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發生的征地、用電、用水、環保等各種問題,幫助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今年共引進大陽光伏電子產業園等精品農業項目 3個,其中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 2個。
2.3 抓龍頭培育。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今年組織申報認定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個,爭取省、市農業產業化扶持專項資金290萬元。
2.4 抓標準生產。一是狠抓農產品認證和產地認證,制定規范的生產技術規范,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二是爭創名優特品牌。積極引導企業開展ISO9000系列質量體系認證和“QS”食品生產許可認證,農產品企業獲“QS”食品安全準入認證企業達到2家。
3 加快推進精品農業產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3.1 持續優化產業區域布局。鞏固完善 “一業多鄉、一品多村、一路一色”的發展格局,提高結構調整層次和水平,引導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大力發展高品質、高附加值的名牌產品和無污染、無公害高營養的綠色食品,建立健全優質綠色稻米、富硒木耳、無公害果品、無公害蔬菜基地。
3.2 著力創新發展機制和模式。進一步創新以“風險同擔、利益共享”為核心的聯結機制,總結完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行之有效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產業化水平和產品市場競爭力。開展精品農產品商標注冊和品牌認證,提升擴大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3.3 優化產業發展環境。一是整合項目資源。整合各類農業產業項目資金和縣財政每年安排的專項資金,加大對精品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品牌、自主創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動精品農業產業發展。二是制定優惠政策。制定出臺加快精品農業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從資金、生產、技術、信息、銷售等方面提供支持,營造良好和寬松的產業發展環境。
3.4 提升農產品安全水平。整合農業產品檢測資源,建立完善農產品產地認證制度、地理標志產品監管機制和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