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方
1 我國較為常見的病蟲害問題
隨著農業的發展的日益工業化,人們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正在逐漸加大,一切工業產品的生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漸犧牲我國現有生活環境作為代價,導致強烈氣候環境的變化。同時,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農作物病害的發展逐漸增加,并呈多樣化發展趨勢。我國農作物種植種類比較多,主要以小麥、玉米和水稻為主。本文主要結合小麥和水稻的病蟲害問題做下探討。
1.1 小米病蟲害 小麥病蟲害20世紀80年代前主要以吸漿蟲、黏蟲為多發性蟲害。強力殺蟲劑1605的出現,大大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90年代至現在,相關農藥部門作出了規范化管理措施,強力的有磷殺蟲劑被逐漸替代。然而,面對有效病蟲害措施的缺乏,吸漿蟲、麥蚜、麥紅蜘蛛、蝗蟲和赤霉病成為當前小麥病蟲害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1.2 玉米病蟲害 20世紀50年代,玉米在我國種植面積還比較少,主要集中北方一些平原區域,而且受到病蟲害影響比較少。直到70年代,玉米種植面積得到一定范圍的擴大,相應受到病蟲害影響的程度也開始擴大,主要有黏蟲扁頭蟋蟀等,病害方面主要是黑穗病。到20世紀80年代黏蟲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危害率逐漸下降。然而黑毛蟲的數量開始增加,大小斑病的危害開始增加。自90年代以來,轉基因玉米的種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小斑病的發生,黑穗病出現的數量則開始逐漸減少。黑毛蟲得到有效控制后,扁頭蟋蟀則成為危害農業的罪魁禍首。
1.3 水稻病蟲害 農業發展中水稻病蟲害發展比較明顯,20世紀50年代我國水稻的種植主要是螟蟲和稻瘟病。到了60年代蝗蟲的危害則逐漸減少,稻縱卷葉螟和紋枯病的危害則逐漸加重。70年代稻縱卷葉螟的危害性進一步加大,蝗蟲的數量也開始增多。80年代稻飛虱和稻縱卷葉的發病率廣泛增加,90年代至今,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稻紋枯病等仍然是影響農業發展的主要病蟲害。
2 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病蟲害產生的影響
我國小麥、玉米和水稻的病蟲害問題較為嚴重,而且發病種類有多樣化特性,但縱觀其發展特征仍遵循一定的季節規律性,容易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而影響氣候條件有多種因素,總體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溫度變化 季節變化中最為明顯的是溫度變化,它也是影響病蟲害發生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害蟲的孵化率與溫度關系密切,農作物病蟲害種類多以卵生存在,而昆蟲的孵化需要適宜的溫度,否則昆蟲的孵化率則會大大降低,幼蟲也會大量減少。害蟲的活動性與溫度緊密聯系,當氣候溫度下降,昆蟲的活動頻率也相應降低,甚至可能出現停止或休眠狀況。同時,溫度過高時也會降低昆蟲的活動性,許多實踐也已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由于夏季的溫度過高,這也是昆蟲相對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2.2 濕度變化 濕度變化也是影響昆蟲活動性的一個重要因素,生物的胚胎的發育需要同時具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才可以,這兩個條件缺少其中一個對其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農作物的正常生長也必須具有合適的濕度,空氣過于干燥或者過于潮濕都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容易引起農作物多種疾病的發生。
2.3 光照條件 昆蟲根據其活動屬性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夜行性,一種為日行性。當前農作物種以夜行性生活的昆蟲數量相對較多,如蛾子。因此,利用光照的方式可以消除一定數量的蟲害,保證農作物收益。此外,光照也是影響空氣濕度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光照的變化也直接影響著多種害蟲的生存狀況。
2.4 風力條件 風力對于農作物的影響可以看做是間接性的,在風力作用下可以影響到昆蟲在農作物上滯留的時間。相關數據可知,在風力條件生長的農作物的病蟲害遠遠低于無風條件下的農作物。
3 減少氣候變化對于農作物病蟲害作用的措施
3.1 加強農作物技術推廣工作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選用優秀的植物品種,可以提前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前期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3.2 根據氣候調價合理選擇農藥使用時間 可以從理論學習和實際實踐中,認清當地氣候條件的變化規律和病蟲害的生存條件和生長規律,在最佳時間使用農藥,達到最好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3.3 建設氣候監測站 建設氣候監測站,可以對氣候條件的變化做出科學的數據記錄,并根據數據可以分析出當前的氣候情況,有利于農民運用正確的措施來應對病蟲害的發生,減少其發生率。氣候變化對于病蟲害發生具有雙重性特征,它既可以減緩病蟲害發生率,也可以增加病蟲害的發生率。因此,必須健全病蟲害的防預機制,根據害蟲的生活習性和特征及時的進行調控,從根本上消除病蟲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