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琴+周素香+費秀華+張永紅
近些年來,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連續實行小麥高產創建項目,其種植面積已達50多萬畝左右。在實行該項目的過程中,金湖縣的農業委員會將該創建項目與測土配方施肥、農業綜合開發、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等建設項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采取統一肥水管理、整地播種、病蟲防治、技術培訓、機械收獲的方式,開展了新型的小麥高產創建活動。通過幾年的努力,實現了金湖縣小麥單產水平的質的飛躍。
1 金湖縣下小麥高產創建情況
1.1 小麥高產創建工作情況
金湖縣自從2012年秋季播種小麥開始,連續三年都開展省部級小麥高產創建工作,3年來分別在呂良鎮、陳橋鎮、金北鎮、塔集鎮、前鋒鎮等10個鎮總計完成小麥高產創建示范樣板10個片區,面積達50多萬畝。
1.2 小麥高產創建成效
1.2.1 顯著增產。在2012年沒開展該項目之前,金湖縣的小麥平均產量在310kg/畝左右,總的產量達155000 t。而自從實施小麥高產創建工作開始,2013年金湖縣的小麥平均產量增至330kg/畝,總的產量達165000t,和2012年相比,都增長了6.4個百分點;2015年金湖縣的小麥平均產量達到了345kg/畝,總產量多達172500t,和2012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0.1和11.8個百分點;
1.2.2 極大地促進了各項科技的應用。通過開展高產創建示范樣板的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小麥生產科技措施的推廣及應用,由點及片,由片及面,通過利用這種輻射帶動效應,從很大程度上推動小麥生產科技措施的應用。
1.2.3 降低病蟲給農作物帶來的危害。金湖縣采取土壤深翻晾曬的方式,消滅了絕大多數的蟲卵、越冬病菌,以及其他各種地面污染源,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病蟲和土地污染源給農作物帶來的危害,達到了安全環保的雙重效果。
2 金湖縣小麥高產創建綜合配套栽培技術
在建設小麥高產創建示范樣板的過程中,小麥綜合配套栽培技術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同時也是決定小麥高產創建項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開展小麥高產創建示范樣板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使成果轉化速度進一步提高,促進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達到獲得優質高產的小麥的目的。
2.1 選擇一些優良、產量高的品種
通過十幾年來的探究與實驗,依據最終的示范結果,我們認為以下幾種小麥能夠達到高產、優良的要求,即淮麥20、鄭麥9023、寧麥13
2.2 科學合理地處理種子
2.2.1 曬種。將種子攤成薄層,并置于陽光下,定期對其進行翻動,曬至3天左右,這樣能夠從很大程度上提高種子的發芽率。
2.2.2 選種。在進行播種之前,要認真篩選曬過的種子,即選擇那些籽粒飽滿、色澤亮麗的種子。
2.2.3 消毒。在播種之前,最好選用濃度為1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對其進行浸泡,并拌種消毒。步驟是稱取25kg已經篩選好的小麥種,和50g濃度為15%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共同放入到塑料袋中,將他們抖動拌勻即可。切記種子不可濕拌,要干拌,不然會造成藥害,要將其攪拌均勻,播后蓋土,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麥染上黑穗病,還能起到控制苗期白粉病和銹病的目的。
2.3 精細整地,確保肥料足夠
2.3.1 做到精細整地,深耕細耙。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平,即使土地平整,確保耕地深度在20cm以上,耕完以后要使其平整,防止墑溝伏背的情況發生;二勻,指的是做到肥力均勻,墑情均勻;三松,即要求我們做到上松下實,土壤的松緊要適度,不能過松,也不能過緊,切記不能存在漏耕漏耙、架空暗壟的現象。
2.3.2 要測土配方,做到科學施肥。我們要將有機肥作為底肥,化肥作為輔助肥料,對于一般的中等肥力畝,我們選擇將1500kg以上的有機肥與10kg的硫酸鉀、5kg的尿素、2kg硫酸鋅和15kg的磷酸二銨混合在一起,堆腐至7天以上后再使用。
2.4 把握好播種質量
2.4.1 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播種時間不宜太遲,大概在10.20到10.30之間,這段時間平均氣溫在10℃到15℃左右,非常適宜播種。
2.4.2 選擇合理的播種深度。播種深度最好選擇在3到4cm之間,并且要做到深淺一致,在其上覆蓋一層薄土。
2.5 要加大對田間管理的力度
2.5.1 冬前管理。要做到盡早檢查小麥的苗,當小麥出苗一周以后,要及時到田間檢查是否存在參差不齊、疏密不同的現象,保證幼苗茁壯、整齊。除此之外,在小麥出苗以后的15至20天左右時,將10kg的畝用磷肥與20擔的人畜糞尿共同潑到田地里,促進小麥次生根生長。
2.5.2 春季管理。第一,要做到清溝理墑,防止出現漬水。在經歷過冬寒雨雪之后,麥田的土壤會變得板結,因此當初春來臨時,要及時淺耕,提高土壤的溫度,使其有效養分增加,切記不要深耕,防止出現傷耕的現象。除此之外,要定期清溝,保證雨停水泄,田間里沒有漬水存在。第二,加強后期管理。后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治出現倒伏、早衰的現象,同時促進麥穗增大,能夠有效地提升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2.6 防控各種病蟲草害
2.6.1 小麥紋枯病。在小麥拔節的這段時期,每畝麥田最好用10g濃度為5%的井岡霉素水劑或者8g濃度為15%的三唑醇粉劑與50kg的清水混合制成噴霧進行噴灑。
2.6.2 小麥銹病。當發現田間存在病害中心時,要及時噴灑藥物加以控制。每畝麥田最好選用80g濃度為15%的三唑酮或者15到30g的濃度為12.5%的烯唑醇與50kg到70kg的清水混合制成噴霧用于噴灑。
2.6.3 小麥蚜蟲。當小麥處于拔節、齊穗的這段期間時,應該加強防治。可以將100ml的濃度為40%的樂果乳油或者10g濃度為50%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與50到60kg的清水混合制成噴霧,對其進行噴灑。
2.6.4 田間除草。雜草對于麥田來說,有著極大的危害作用,因此應及時清理或除掉這些雜草。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在噴灑藥物時,要嚴格控制其用量、用藥時間以及噴灑方法,最好選擇在晴天無風的時候進行噴灑,還要爭取避開周圍一些較為敏感的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