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博+邢麗紅+李曉梅+張成兵+王冉+龔亞麗+陳浩+張秀英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形勢的不斷變化,農村環境污染現象已越來越嚴重,包括農用化學用品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城鎮建設垃圾污染等,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由此引發的糧食安全問題已嚴重威脅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新一輪的社會問題。以陜西漢中農村環境污染為研究對象,以此為基礎對農村環境污染現狀進行客觀分析,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建議和對策,為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1 漢中市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1.1 農業化學品污染
已有研究表明,農用化學品包括化肥、除草劑,利用率僅有10%-20%左右,80%-90%則流失在土壤、水體和空氣中,農村自然環境污染嚴重,如農田土質降低、灌溉水重金屬超標等使農田生態系統失衡,威脅糧食安全和農田生物多樣性。同時漢中農村地區地膜使用量較大,膜殘留率高達45%,地膜腐解難的特性降低了土壤通氣和水肥傳輸的能力,造成下茬作物減產。
1.2 城鎮建設垃圾污染
隨著城鎮化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住房、交通、飲食等配套公共設施健全的同時,產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而相應配套治污設施建設緩慢,使這些垃圾在鄰近的農村就地堆積或填埋,污水則被直接排放到了河溝,嚴重污染了農村環境。據調查研究表明,漢中市將近有86.1%城鎮生活垃圾沒有經過處理,就近轉移至農村填埋,對環境構成了極大威脅。
1.3 農村養殖污染
農村產業多元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農村畜禽養殖來帶動和刺激農村經濟發展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方式。據調查顯示,漢中農村地區大多數養殖場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大量畜禽糞便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入農業環境,造成了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惡化,致使土壤板結和鹽漬化,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
1.4 工業發展污染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規模不斷擴大,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逐年增加。截止2015年,漢中工業企業年排放生產廢水2327噸左右,通過近年來的限期治理,工業廢水處理達標率達到97.04%。但是由于工業廢水成分復雜,治污設施運行成本高,監管不力,運行難以正常,難以穩定達標排放。
2 農村環境污染原因
2.1 農用化學品施用增加
農村勞動力結構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大部份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業人口極度萎縮,農業生產缺乏精耕細作的勞動力,農民農業生產完全依靠農用化學品來實現糧食增效,如農藥殺蟲保苗、化肥催肥養苗、地膜等,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管理問題,但忽視了其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2.2 農業發展模式不合理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模式主要以經濟利益為導向,在不惜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資源,而忽視農業長期可以持續發展。如連續輪作導致農田土質下降、農藥種類單一使用導致病害抗性增加等。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以降低短期經濟效益為代價來獲取長期有效的農業持續發展,農業發展結構和模式不合理。
2.3 對環境污染認識不足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政府和農戶對農村環境污染和治理不夠重視。對農村環境污染的忍受度缺乏一定的了解,導致農業資源過度使用引發自然災害,或者為了追求農業最大效益而過度施用有害化學品引起農村環境污染。同時,受個別為政者不正確政績觀的影響,總認為發展事大,環境事小,用破壞環境來換取GDP的增長。
2.4 城鎮建設失衡
城鎮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使農村逐漸納入城市規劃,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導致農村土地、山林、礦產等資源逐年減少,而為了緩減城鎮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又將污染物向農村轉移,導致農村環境嚴重污染。
3 改善農村環境的建議
3.1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屆三中會深化改革決定精神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因此,面對我國農村嚴峻的生態環境壓力,我們必須著力強化全民生態環境危機意識,實行全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增強人們生態文明建設意識。
3.2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
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安全和農村環境永續的發展,創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就是要實現農村生態保護,立足糧食、經濟和社會安全,突破傳統封閉、現實短效的農業生產觀、經濟利益觀,樹立責任意識,尊重自然規律,著力保護,務求長遠高效,促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農業創新模式要按生態農村和生態城鎮的標準和要求,在搞好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種養殖業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生態環保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經常化。
3.3 強化科技農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中的支撐作用,要通過農業技術減少農業經濟增長對資源的過度依賴,減輕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過載壓力,如提高農用化學品利用率,開發作物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等。同時利用循環農業發展技術模式形成或再造新的環境承載力,實現農業環境的自消化能力和內部資源化循環利用。
3.4 加強農村循環農業的發展
運用生態學原理,建立生態平衡和良好環境的農業措施,逐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如有效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問題,合理開發與利用農業資源(秸稈、畜禽糞便等),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續平衡的農業生態體系,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兼顧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產出的各種構成模式,大力倡導生態農業、立體農業、有機農業建設,提高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