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桂媛媛+刀開明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也需要調整,未來的農業是向著集約化、智能化、自動化和市場化的現代化農業方向發展,我國某些地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基本上已經開始使用新科技和新方法,因此需要勞動者既要具備較強的生產技術,也要熟悉多種新型的生產機器的使用,未來農民與傳統農民不同,未來農民是一種職業,為了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國家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本文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現狀進行分析,同時提出了一些關于培訓方面的對策。
1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現狀分析
1.1 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
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就是從事農業方面的生產、經營或服務工作,本身具有較高的生產技能,在農村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其自主選擇在農業的一、二、三產業進行就業,成為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收入主要是來源于農業生產和經營農業服務。按照從事農業產業類別的不同,新型職業農民大致可以區分為生產型職業農民、服務型職業農民和經營型職業農民三大類。可見這是中央科學把握現代農村現狀和農業發展規律做出的重大決策,能否順利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基礎就是傳統農民成功轉變成新型職業農民。
1.2 我國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偏低
我國農民的基數較大,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導致總體上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雖然中國成立后進行了掃盲活動,但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和受教育水平偏低,諸多因素很難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和習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對一些先進的生產理念和方法本能的抵制,不愿接受新知識、新科技。較低的科技素質及落后的思想意識制約著農民的能力提高和發展,農民的總整體素質偏低,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這就需要加大培育新職業農民的力度。
2 探討提高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質量的策略
2.1 健全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和體系
傳統農業的順利轉型需要不斷提高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農業產業技能,讓他們成為懂技術、會管理和善經營,能夠適應市場變化的專職農民。需要有健全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機構和體系,例如各地可以發揮當地高中職院校的優勢和便利,以職業院校為依托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增設職業技能科目和拓寬職業技能教育覆蓋面,成為“三農”科學發展的有力后盾。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的建立要以政府為主導,集合農業、科研、教育技術等部分及農業企業、高中職院校的優勢資源,建立國家統一的專業培訓團隊及服務體系,之后分配到全國各地給予農民專業的指導,更好地推動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國家可以選擇一些有優勢的農業技術學校作為農民培訓的主陣地,開設村辦涉農中專班,開展農業專業技能培訓,為未來農業發展而輸送人才。
2.2 結合各地農民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培訓計劃,提高實效性
盡管國家連續出臺了各種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但由于農民文化基礎差、職業技能和科技素質不足,不能快速的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充分依托國家出臺的有關農業農村各種培訓項目和政策,結合各地農民的實際情況以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當然為了調動農民的學習積極性,在培訓的過程中要在全方面提高農民整體文化素質的基礎上,注重培訓內容和培訓項目的實用性和實效性,培訓項目應當與市場要求一致,培訓所學知識應當在農業職業生產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達到實際的效果。例如,國家農業部和財政部等六部組織實施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班,就已培訓出大批職業技能水平較高的農民工,同時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為發展現代農業培訓了職業技能型農民,實現了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2.3 通過定期開展農業科技大培訓提升農民素質
定期在全國開展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這是提升廣大農民綜合素質的主線,也是普及農業科技知識的新舉措。全國各地的農業科技培訓可以依據當地農民的實際情況從培訓方式、培訓專業技能和培訓模式上進行合理的調整。
2.3.1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一是對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切實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指導能力;二是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培訓,著力提高農業和農村社會化服務水平;三是對農業科技示范戶和種養大戶培訓,重點培養的是種養規模較大,示范帶動能力較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示范戶,提高他們的科技接受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四是對普通農民培訓,采取“手把手,面對面”現場培訓、田間學校、入戶指導、遠程技術服務、發放光盤、技術明白紙、報刊雜志、廣播電視、農村“大喇叭”等多樣靈活方式,進村入戶開展常規和遠程科技培訓,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和咨詢服務,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2.3.2 在培訓專業技能上可以通過開展陽光工程提質增效培訓,向現代農業轉型培訓和創業培訓,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開展現代農業科技與農耕文化遠程培訓,利用遠程網絡系統舉辦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大講堂,現代農業科技大講堂和農耕文化大講堂,加快培訓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進程。
在農業發展的新時期,為了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要注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不斷優化新型農民培育的模式,建立起一批高素質的、有文化、懂技術和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可以把農民接受教育培訓后的實際生產經營效果作為衡量培訓效果的重要指標,為未來農業發展解決生產主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