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人稱梁漱溟為“中國最后一位大儒”,他的一生貫穿了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五四時期以來,作為傳統文化的主干儒學在西學日益興盛的情況下受到反傳統思潮的抨擊。在西方文化的沖擊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的影響下,一股現代新儒學涌入中國,他們感受到儒學在現代的日益衰落,希望能把西方哲學思想融匯于中國傳統文化中。下面將從現代新儒學思潮、梁漱溟對西化思潮的批判、現代新儒學的開創、儒學的現代化四個方面進行介紹。
關鍵字:梁漱溟;中國文化;現代新儒家
1 現代新儒學思潮
現代新儒學發起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和當時的知識分子有著重要關系。自鴉片戰爭起,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尋求真理,不可避免的將西學崇高化理想化,作為解決一切的方法。并且和中學進行了對立。特別是一戰之后,更是覺得西方的各種制度器物都遠遠領先于中國。同時,一批人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比較深,對西方文化的弊端有所發覺,逐步打破了對西方文化的迷信。他們獨立的思考中國的出路,正確的看待西學和中學,新學和舊學,并且不將二者對立起來,重新的審視中西方文化價值。
于是,從這一批新式的知識分子中涌現出了一些現代新儒家學者。比如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等等。而梁漱溟正是正是現代新儒家的開端,也就是現代新儒學思潮的開端。
2 對西化思潮的批判
在現代思想的舞臺上,主要活躍著三大文化思潮,即西化思潮、現代新儒學思潮和馬克思主義思潮。而且,從五四運動以來這三大思潮得到了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展示出了各自蓬勃的生命力和內在感召性。并且他們之間相互的角力沖突,也代表了三種意識形態的相互碰撞,力量對比。梁漱溟作為文化保守主義者,首先對西化思潮進行了批判。他首先批判了西化思潮中對中西方文化及其關系的認識。
梁漱溟承認中西文化之間確實存在著差異,但是不同于西化派認為那是“古今之別”,而認為那是“中外差異”。西化派如陳獨秀以中西文化表現出的特征認為那是古今之別,側重表現出了西方文化先進文明和超前,進行全盤西化。而梁漱溟則對其進行批判,他雖然沒有遠渡重洋,在西方生活,但是他謹慎審視的態度和思維則讓他一針見血的指出西方文明的種種弊端和資本主義制度,盡管當時的國情表明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但是我們不能拔除自身的一切,重新復制建立西方的模式,一味的追求西方工業文明。
3 現代新儒學的開創
可以很肯定的說梁漱溟是中國現代新儒學的開創者。盡管梁漱溟晚年一直堅稱自己并不是新儒家,而是新佛家。但是從他的思想構架和主要觀點來看,他確實是屬于新儒家的。不論是宋明理學還是先秦儒學,抑或是新儒家,他們都有一個內在的統一的思想路線,那就是“修己安人”“內圣外王”。
具體來說就是:
1.在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安危思想之下,用儒家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思想核心和普世的價值觀。
2.將中國社會作為對象,任何問題都是以一個整體去思考和對待。
3.在西方文明和文化面前,并不全盤的反對和抵觸,主張“引西學入儒”。將西方文化中國本土化,將中西文化相互融合,并且已中國文化為本,將西方文化為用,補充完善中國的文化以煥發新的活力生機。
4.不反對科學但是反對用科學來完全的測量人來認識人,也就是反對用科學將人肢解認識。
他的新儒學思想更多的個人特色:
1.因為梁漱溟個人的獨特經歷,早期由佛轉儒,所以他的思想中包含了很多佛家思想觀點,是“宗教氣味很濃的人”。
2.更早的推及,他年輕時的西方功利主義思想和實用主義思想,“學以致用”和他父親對他的影響,讓他更“喜歡行動而不甘于思考”,所以盡管一直是在學問和政治之間徘徊,但他一直堅持在現實中實踐自己的哲學思想。就如同在《中國文化要義》書中所寫“我不是為學問而學問的”那樣。他既是個思想家更是個實踐家。
4 儒學的現代化
現代化理念起源于北歐。指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實現現代化、現代化理念的創始人是帕森斯,他的理念觀點是現代化就是傳統社會的消亡。西方思想家如亞當·斯密,大衛·休謨,馬克思,恩格斯等也在現代化方面有所建樹。中國的“現代化”一詞出現在“五四”時期。梁漱溟作為早期活躍的思想家,尤其是盛時適逢新文化時期,對于現代化尤其是中國的現代化,他有著更多更實際的思考。
他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社會問題,當時的中國自鴉片戰爭后一直落后于西方,一個擁有數千年燦爛文明的古國現代卻落后挨打,這是為什么?那么中國在當時應該采取怎樣的發展道路?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應該怎樣適應現代的需要?這就是梁漱溟所思考的儒學的現代化問題。他對儒學一方面進行了堅守,另一方面則也引入了帕格森的生命哲學,從而構建自己的新儒學哲學體系。對于儒學的現代化,其實梁漱溟更多的是對儒學的復興,正如他所說的一個悠久歷史的民族必須依靠和遵循自己的文化精神才能有效地進行各種改革。中國文化在根源上不同于西方文化。這就是是西方民主制度不能在中國生根的根本所在。而中國現代化的發展也必須從內發力,向內尋找依靠,也就是從傳統儒學出發。
5 結語
現代新儒學融合了傳統的儒家思想與現代的精神,摒棄了舊有的封建思想,這樣的新儒學思想適合現代的發展。現代新儒家從文化的精神、物質、制度這三個層面,說明了他們在考察文化的價值時,最看重的還是其精神層面。現代新儒家肯定了物質和制度層面作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有其重要性,通過理解現代新儒家學者的思想有利于儒學在現代轉型。
現代新儒家發展至今,成就了一批大師、巨匠,留下了豐富的學術著作,是“五四”以來中國文化收獲頗豐的時期。現代新儒學的出現是未來歷史發展的先兆,隨著中國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也成為了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儒學現代化發展與現代轉型是不可避免的,現代新儒家推動儒學在各方面發展,不僅對自我、人生產生深遠影響,還能夠應用于社會,他們通過中西價值對比、中西對話來謀求儒學的現代發展,也致力于對傳統中的精華進行繼承、發揚和創新。
我們在對中國文化認識越來越加深的今天,在中國有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時代,通過梁漱溟先生和他們那個時代眾多思想家的眼光,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而不是站在大洋此案隔岸觀花。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個人的眼中也就會有一個梁漱溟先生。或許我的修為還不夠,思想還很淺薄,但是在我的觀點中,梁漱溟先生的印象只是滿臉皺紋,白發白髯,一架老舊眼睛架在鼻梁上的“老頭”形象。讀他的書,讀他人讀他再作的書,我感覺,他就是個又自戀又自省的老頭。當然,他也很理性。他愛著我們的文化,也愛著西方的文化,但是他那么執著的想要中華傳統文化的“覺醒”。他不畏懼批斗,不畏懼權威,不畏懼矛頭,不畏論敵,不畏懼職責,堅持著,堅守著,肩負著,努力著,或許,所謂的“仁者心懷”大抵也就是如此吧。
參考文獻
[1]林治平.白晝提燈——人的失落和人的追尋[M].敦煌文藝出版社.2006.6
[2]王南湜.社會哲學——現代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社會生活[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3]朱志明.現代新儒學的走向[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
[4]梁漱溟.我生又涯愿無盡——梁漱溟自述文錄[M].中國人民大學.2011.1
[5]景海峰,梁業明.梁漱溟評傳[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5.
[6]張巖冰.梁漱溟印象[M].學林出版社.1997.12
[7]陳來.梁漱溟選集[C].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
[8]李山,張重崗,王來寧.現代新儒家傳[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1
[9]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商務印書館.2009年7月.P223-226
作者簡介
么瀾(1993-),女,漢族,河北唐山市人,學生,哲學碩士,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學院哲學一級學科專業,研究方向:比較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