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是高等職業類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結果。以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實訓室為例,探討了校企共建實訓室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成效性。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室在推動進教學模式改革、升社會服務能力、促進“雙師”結構優化、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意義。
關鍵詞:校企合作;實訓室;教學模式;創新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0.252
0 引言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依托長三角區域雄厚的機電產業基礎,不斷根據區域人才需求信息調整專業結構,實施以“課崗證融合、教學做一體”為特征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教學做一體”專業核心課程;通過與企業聯合培養專業教師,繼續提高雙師素質專業教師比例;發揮“機電研究所”功能,積極開展教師四技服務活動;目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已建設成為無錫市重點建設專業,并帶動數控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整體建設與發展,更好地為無錫及周邊地區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1 校企共建實訓室的必要性
1.1 機電一體化技術內涵
機電一體化技術是將機械制造技術、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在系統工程的基礎上有機地加以綜合,使機械裝備實現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將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實現完美結合,充分發揮各自長處,大幅度地提高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術水平,實現生產方式向柔性方面發展;增強企業的應變能力;節約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機電一體化已是世界機械工業技術和產品發展的主要趨向,也是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1.2 產業發展對機電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江蘇省正著力提高先進制造業的競爭力、大力發展以工程機械、現代軌道交通設備、汽車及汽車關鍵零部件、數控機床、儀器儀表等成套設備和專用設備為重點的裝備制造業。要把制造業做大做強,機電一體化技術將起關鍵作用。制造業的發展推動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進步和機電一體化產品的不斷開發,從而推動了與此相關的教育服務的改革與發展。
隨著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引起傳統產業的深刻變革,機電一體化正是這場新技術革命中產生的新興領域。機電一體化產品正逐步實現自適應、自控制、自組織、自管理,向智能化過渡。如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機械手、汽車電子化產品、智能化儀器儀表、電子排版印刷系統、 CAD/CAM系統等,這些機電產品無一不是機械、電腦、電子技術等的集成融合,這必然需要大量機電一體化設備操作、維修、檢測及管理的專高技能人才。
1.3 推進教學模式改革的客觀需要
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中,我們不斷的進行探索創新,機電一體化實訓室建設為教學模式改革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軟件條件。教學改革首先應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先導,打破傳統的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模式,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導學為輔,多種教學資源綜合運用,實踐教學技能培養為核心的項目化創新教學模式。
機電一體化實訓室建設在推進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彰顯專業職場氛圍實景構建,強調學生專業素能培養,突出專業課程項目化實踐教學起到突出作用。利用機電一體化實訓室,逐步推進專業實踐授課形式的項目化、授課形式的多樣化,逐步實現課堂模擬實景現場教學,提倡專兼職專業教師聯合授課,與行業緊密聯系,逐步實現與機電專業崗位技能需求的無縫對接實踐教學。
1.4 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客觀需要
機電一體化實訓室的建設既提升了實訓硬件條件和教學軟件管理水平,也為科研和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平臺,為逐步提升機電專業社會服務能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機電技術學院教師和學生的專業創新興趣濃厚,所取得的國家專利數量也非??捎^,搭建機電一體化技術綜合實訓的平臺,可以將創新的思路更多地變成創新的行動,創新的活動獲得更好創新的成果,創新的設計更好的變成創新的產品。
2 校企共建實訓室的可行性
機電技術學院擁有數控設備展示廳(校企合作)、數控加工實訓車間、機加工實訓車間、液壓與氣動實驗室、機械原理實驗室、CAD/CAM實驗室、數控編程實訓室、塑料成型實驗室、電氣控制實訓室、金工實訓室、多功能繪圖室等,但滿足不了PLC等機電控制課程的需要,經過調研和論證,確定和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實訓室。
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工控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工控領域自動化行業的高新技術企業。 目前是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先后被評為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無錫市領軍型創新企業,設有“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工業自動化智能控制技術研究院”。 信捷電氣作為中國工控市場最早的參與者之一,長期專注于機械設備制造行業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主要產品有可編程控制器(PLC)、人機界面(HMI)、伺服控制系統、變頻驅動、智能機器視覺系統、工業機器人等產品系列及整套自動化裝備。
在教學中,專業基礎課程項目驅動教學分為四部分:分別是“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讀一讀”??匆豢矗饕寣W生建立感性認識;做一做,訓練學生的操作技能;想一想,反思操作的原理,鞏固相關知識;讀一讀,實現知識的重構。驅動教學使得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提高教學質量。實訓室以企業產品進學校加工的“教學工廠”形式,通過“典型工作任務”形式開展,促進學生崗位能力形成。
3 校企共建實訓室成效
機電一體化實訓室建成后,不僅彌補了現有實訓基地功能的不足,而且拓寬了專業發展方向,使該專業實訓項目更加優化,突出 “能力本位”的理念,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水平。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endprint
3.1 凸顯示范效應
(1)“建設模式”的示范?!皺C電一體化實訓室”采用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共享的建設模式。無錫信捷電氣有限公司等企業全程參與實訓基地的論證、方案制定、建設、實施、管理,大大提高了實訓基地的建設水平,為其他院校提供成熟的建設模式。
(2)“實踐教改”的示范?!皺C電一體化實訓室”的建成為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了硬件條件,提高實踐教學改革的力度和實效,為其他院校創新教學模式提供示范。
(3)“系統功能”的示范?!皺C電一體化實訓室”集專業技能訓練、綜合素能養成、創新訓練、教研能力提升、社會培訓、技術服務為一體,使實訓室的功能實現最大化,為其他院?;亟ㄔO功能定位提供示范。
3.2 提升服務企業能力
(1)擴大機電企業的服務培訓。依托師資優勢和優越的實訓條件,擴大對無錫機電行業員工的在職培訓和崗前培訓,每年擬培訓200人次。
(2)加強對政、企、行業的技術支持。借助實訓室的先進設備,積極參與或主持機電行業橫向課題研究。
(3)擴大對口支援范圍。充分發揮辦學優勢,利用自身優良的師資、實訓基地設施和設備條件,為江蘇中職學校機電相關專業提供師資培訓、專業建設輔導。機電學院近年來承接了一些橫向課題,如 “洗衣干衣機烘道系統的氣密性自動測試及辨識軟件系統的研究與開發”、“氣動自動貨架控制系統研究與開發”、“船用起重機液壓系統的設計與技術服務”、“鋼球磨床改造”、“松下自動門”等。
3.3 促進“雙師”結構優化
(1)使教師在實訓基地建設中成長。建設項目實施前的詳細論證、實訓室建設的過程管理都需要專業教師的深入研究,實訓室的建設進一步促進教師開發新的實訓項目、開展技能鑒定和社會服務。
(2)使教師在實訓基地應用中成長。實訓室的建成,使教師在實踐項目教學的過程中優化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3)與企業共享中擴充兼職教師隊伍。實訓室的建成,能提高對企業兼職教師的吸引力,在與企業共建共享的過程中擴充兼職教師隊伍,不斷優化“雙師”結構,提高專業教學的團隊實力。
3.4 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目前機電學院教師和學生的專業創新興趣濃厚,所取得的國家專利數量也非??捎^,通過機電一體化技術綜合實訓的平臺,我們的師生可以將創新的思路更多地變成創新的行動,創新的活動獲得更好創新的成果,創新的設計更好的變成創新的產品。
近年來學生培養上取得的主要成果有:第四屆全國高職高專“發明杯”大學生創新大賽:金獎冠軍、銀獎1項;第二屆江蘇省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平M)一等獎;第二屆江蘇省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專科組)總冠軍一等獎;學生獲得專利10余項;完成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10項;第四屆江蘇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優秀畢業設計: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4 結束語
針對高等職業類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的特點,通過校企共建機電一體化實訓室的方式,一方面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培養出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實現了高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無縫對接”,提升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促進師資結構優化,師資的技能水平能得到顯著的提高,提升老師們服務企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史莉玲.信息技術環境項目課程的設計與平價[J].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2]唐杰軍,李柏林,王中偉,彭東黎,趙欣,李紅巖.基于工作過程的道路工程測量項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學優秀論文集,2009:265-280.
[3]蔡丁.高職項目課程實施策略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2009.
[4]郝超.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7.
[5]劉雨濤,李雁彬,馮甫,李戈.高職教育“三業”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初探[J].成人教育,2008(10):74-75.
[6]劉婷婷,田娟榮,鄒艷.高職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的構建[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98-102.
作者簡介:王吳光(1981-),男,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數控加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