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繼進
普洱綠色崛起密碼解鎖
文/張繼進
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可以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探索路徑,為生態優良地區建設生態文明引領方向,為邊疆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守土固邊、和諧發展提供樣板。
——摘自《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發展規劃》
“云南普洱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耕好綠色經濟這塊‘試驗田’,把綠色生態這一普洱的最大資源稟賦變成財富、變成‘金字招牌’,推動綠色經濟從試驗上升到示范,為其他地區綠色發展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方案,是國家賦予普洱的神圣使命,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擔當。”普洱市委書記衛星在第三屆普洱綠色發展論壇暨第四屆茶文化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這段致辭,顯示了普洱的自信、擔當和底氣。
——2013年6 月15 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復函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標志著普洱“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肯定和支持;
——2014年3 月12 日,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云南省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發展規劃》,標志著普洱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
——2016 年7 月26 日,普洱市委、市政府開始正式實施《普洱市綠色經濟考評體系(試行)》和《普洱市綠色經濟考核評價辦法》,綠色新政全面推行;
——2016 年9 月22 日,中國共產黨普洱市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為普洱確立了發展的主題:追趕跨越、綠色崛起。
沿著這一條清晰的路徑,普洱進入了一個綠色發展的新時代。
太奇特了。我找到“螃蟹腳”了!一位在景邁山古茶林參觀的游客驚喜的叫喊著。“這是一種槲寄生屬植物,寄生‘螃蟹腳’的茶樹,多寄生在百年以上的茶樹上。景邁山種茶有近2000 年的歷史了。景邁山的這片古茶林中許多茶樹都是千年以上的樹齡。”普洱市瀾滄縣委宣傳部部長李瓊珍向大家介紹說。
據記載,1800 多年前,布朗族祖先帕巖冷帶領部族在景邁山開疆辟壤、種植茶園,并給后代留下了這樣的遺訓:“吾將去,留何物?牛羊崩,金銀無,茶最佳,世代傳。”景邁山現有 2.8 萬畝千年栽培型古茶園。普洱市境內還有距今3540 萬年前的景谷寬葉木蘭化石,有2700 多年的鎮沅“世界野生茶樹王”和1700 多年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2013 年5 月,國際茶葉委員會正式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稱號。象征普洱茶文化精神高地的景邁山古茶林,現已被列入了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申遺規劃,普洱人民將承擔起填補世界文化遺產中茶文化空白的神圣使命。
進入景邁山核心景區,有一段用碎石鋪成的環山路,常年往返接送客人的中巴司機李師傅說,這段路我們稱為彈石路,約有25 公里。李瓊珍介紹說,這條進山的路,論證時柏油路、水泥路的方案,最終被綠色、親近自然的彈石路取代,關鍵是我們綠色理念起了作用。
為了景邁山的綠色生態,景區內我們不建大型賓館,而是鼓勵發展農家樂、民居客棧。將來我們還會科學的制定景區的游客承載量,保護好景邁山“茶最佳,世代傳”的綠色生態。
孟連縣是國家重點脫貧扶持縣。這些年該縣以“賓弄賽嗨”而聞名全國(孟連傣語,“賓弄”意為親戚,“賽嗨”意為朋友,特指傳統上傣族與周邊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結交的“親戚一樣的朋友”關系,現成為孟連各族群眾團結互助的一種機制)。該縣已涌現出景信鄉回俄村傣族群眾波依相等一批通過“賓弄賽嗨”團結互助、共同致富的典型。據景信鄉的一位干部介紹,該鄉已經將一些小煤礦關閉,轉向依靠綠色產業、林下經濟這條“綠起來、富起來”的道路。
當衛星在第三屆普洱綠色發展論壇開幕式致辭中透露“用制度確保普洱的綠色崛起,普洱市通過人大立法禁止開采埋藏在景邁山下儲量高達22 億噸鐵礦”這一信息時,一位經濟媒體記者簡單估算了一下后說:“這可是一座價值千億級美元的鐵礦。”
“普洱要的是綠色、生態、惠民的 GDP,不要帶血、污染、低效益的GDP。在處理保護和發展的關系上,我們算的是政治賬、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衛星在第三屆普洱綠色發展論壇開幕式致辭中強調。
普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國云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普洱在推動綠色經濟從試驗上升到示范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經驗就是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成為普洱各級領導、各族人民的共識和共同的價值取向。
景邁山古茶林中的一棵千年樹齡的茶樹
這就是寄生在古茶樹上的“螃蟹腳”
布朗族千年古寨——翁基
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
普洱市思茅區洗馬河湖泊邊上有一間占地4.5 畝的普洱古道博刻·賀昆工作室。普洱籍的絕版木刻版畫藝術家賀昆向前來采訪的記者介紹普洱藝術小鎮的構想:“藝術小鎮占地 300 畝,小鎮將采用綠色生態的建筑設計。其中的藝術中心、美術館、博物館、電影綜合體等,為地表下建筑,地表表面大面積的仍然保持著綠色生態的原貌。”
類似于思茅這個藝術小鎮,普洱還有茶馬古城旅游小鎮、鄉村音樂小鎮、普洱茶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景區、莊園、古茶村里村落等。據悉,這些都是“文化普洱”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普洱市政府網站顯示,普洱民族文化多元豐富,全市有14個世居民族,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佤族、布朗族、拉祜族、瑤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1%。瀾滄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墨江縣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
一支由媒體記者組成的采風團,慕名來到瀾滄縣酒井鄉勐根村和老達保村。這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山區村寨,全寨有118 戶485 人,全部是拉祜族。寨子里無論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們擅長蘆笙舞、擺舞、無伴奏合聲演唱,寨子里80%村民都會彈奏吉他。
采風團和前來觀光的游客有幸欣賞到了《快樂拉祜》、《實在舍不得》等歌舞。老達保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扎戈介紹說,他們這個村寨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已經成立了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公司,每年的演出達200 多場。目前正在規劃建設鄉村音樂小鎮。
據瀾滄縣委宣傳部部長李瓊珍介紹,老達保拉祜風情實景演出項目《快樂拉祜》,是由瀾滄縣委宣傳部2013 年牽頭實施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另外還有南嶺鄉野闊拉祜演藝、糯福鄉龍竹棚拉祜神鼓演藝項目,這些項目帶動了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使拉祜群眾增收致富。
天色已晚,采風團和前來觀光的游客已經上車,老達保的村民站在村口唱起了《實在舍不得》:最怕就是要分開,要多難過有多難過,舍不得喲舍不得,我實在舍不得……
見多識廣的記者和游客眼含著淚花,頻頻揮手向拉祜族朋友表達著他們的感動。記者和游客在普洱機場候機時,見到了在機場工作的李軍(李扎戈的兒子),并同李軍和機場工作人員一起唱起了《實在舍不得》。
孟連縣委宣傳部長小葉嫩介紹說,宣撫古樂是傣族樂舞藝術發展的歷史見證。在傳承好我們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用我們的民族文化將孟連打造成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新亮點,這也是我們綠色崛起的一條路徑。
賀昆(右二)向記者談藝術小鎮的構思
“這個經濟上一時落后的地區,所保存著的先進文化,將是人類重新研究制定‘幸福指數’和‘發達指標’的重要參考。”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這么認為。
第三屆普洱綠色發展論壇的與會嘉賓在研討“文化普洱”建設時作出了這樣的結論:“文化普洱”將其獨具特色的普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在這曲“文化交響樂”中充滿著民族團結、“綠起來、富起來” 的音符,普洱的文化資源優勢正在轉化成支撐普洱綠色崛起的重要力量。
“這里是景邁山古茶林申遺的核心,這里的每棟樓、每間房都是世界遺產了。你們坐在世界遺產的房間里,喝著用原產地的水、我們布朗族炭火烤茶工藝沖泡的茶。你們三生有幸啊。”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誠信聯盟理事長南康的這段開場白,令前來采訪的記者激動不已。
“2016年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范圍內景邁、芒景兩個行政村轄區內的11 個村寨的5 家企業成立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誠信聯盟。現在聯盟已經增加到6 家,覆蓋了產地范圍內三分之二的茶農。聯盟的產品要在管理、標準、包裝、銷售、價格、宣傳等方面做到統一。誠信聯盟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具有“四有四可”的特征,即有身份證、有履歷、有檢測、有監控,可識別、可查詢、可追溯、可信任。聯盟的成立,在提高茶農收益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族間的大團結。”南康充滿自信地向記者做了介紹。
景信鄉回俄村傣族群眾波依相和他的“賓弄賽嗨”向記者介紹他們通過“賓弄賽嗨”團結互助、共同致富的故事。
“聯盟的產品標準,全稱是《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聯盟企業標準》,這個標準在許多方面是高于國家標準的。如,在 GB/T22111-2008《地理標志產品 普洱茶》國家標準的基礎上,聯盟標準污染物限量由兩個指標增加到 8 個指標,農藥殘留由 13 個指標增加到 104 個項目,并且規定不得檢出。”南康特別強調。
“景邁山是普洱茶品牌建設的一個試點,通過打造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進而推動普洱境內26 座古茶山品牌打造,并逐步輻射延伸到普洱所有現代茶園。”衛星在第四屆茶文化高峰論壇座談會上如是說。
2016年3 月普洱市啟動了十大茶葉品牌評價認定工作,計劃用3-5 年的時間,培育 10 個知名企業品牌。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團的“帝泊洱茶珍”率先入選。“帝泊洱茶珍”是高等級的普洱茶,是經過純天然高科技萃取而制成的速溶普洱茶。
“這是一種像咖啡一樣的即溶、即飲茶飲品,使得普洱茶更加適合快節奏的生活,更加有利于在全球普及。這是普洱茶產業中的一個革命性高科技產品,是普洱推進科技創新驅動試驗示范的一個縮影”。衛星在多個場合給予“帝泊洱茶珍”高度評價。
投資十幾億人民幣建造的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正在成為工業觀光旅游的目的地。
“世界茶源”的美譽使普洱茶成為普洱市的金名片;普洱咖啡因“中國咖啡之都”的美譽,成為普洱市的新名片。
中國(傣族)歷史文化名城——孟連娜允古城宣撫司署的古樂演藝廳,由古樂傳承人和演員組成的表演隊為游客帶來一場原汁原味的宣撫古樂表演。
北回歸線橫穿普洱市,使得普洱市成為優質的“咖啡種植和生產區”。總部設在普洱的云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已經成為世界三大咖啡交易中心之一。該中心采購部經理劉海峰介紹,2016 年中心實現遠程在線交易精品咖啡生豆20 余噸,完成交易額1200 萬元,預計2016-2017 年采季普洱咖啡訂單將超過兩萬噸。
“茶葉與咖啡產業是普洱‘衣食萬戶’的大產業。其中,茶產業覆蓋全市10 個縣(區),茶產業綜合產值200 多億元。茶農130 萬人,占總人口的一半。農民來自茶產業的年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20%;咖啡產業目前總產值 20 多億元。全市有咖農 7.5 萬余戶,30余萬人,農民咖啡專業合作社182 個;全市工商登記注冊的咖啡及相關企業近千家。到2020 年,咖啡種植面積將穩定在 100 萬畝,咖啡產量 10 萬噸,總產值100 億元。”普洱市茶葉和咖啡產業局局長盧寒如數家珍般的介紹說。
2016年,普洱市實現生產總值568 億元,增長10.2%,實現綠色GDP528 億元,綠色GDP 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92%。
2017年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9%。
普洱中心城區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2500 余個,高出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標準 12倍多,被聯合國環境署專家譽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一系列數據印證了普洱綠色經濟從試驗上升到示范的變化。
“在中國和世界迂回、曲折前進的道路上,普洱自身的未來不可限量;普洱為世界所作出的貢獻必然多多。普洱值得期待!”這是許嘉璐先生的預言,也是所有關注普洱綠色發展的人們的心聲。
天賜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