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巍
(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保險+期貨”是農業發展難題的一個可行解
胡 巍
(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期貨對于促進農業供需匹配具有積極意義,但也存在對于農產品品質的標準化、規模的大宗化和交易對象專業化門檻。價格指數保險能夠有效化解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其定價機制應該以供需平衡點邊際成本為基準。價格指數保險實務中存在對于系統性風險的分散及觸發價格的確定兩個難題。“保險+期貨”可以利用兩者之間的互補性,較好地解決各自的不足。“保險+期貨”模式在發展中還存在合規依據、交易平臺和履約能力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政策配套、基礎完善、實施保費補貼政策。
保險+期貨;農業;可行解
農業發展中普遍存在貸款難、貸款貴難題,也面臨著農產品供需匹配和市場價格波動風險。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穩步發展保險+期貨模式,2017年5月,農業部印發《關于開展2017年度金融支持服務創新試點的通知》,要求金融支農服務創新重點圍繞解決農業現代化建設以及創新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所面臨的融資和風險問題。其中,農業保險模式創新主要包括收入保險、指數保險、“保險+期貨”、保險資金支農融資等。“保險+期貨”是支農金融創新中一個跨行業的前沿性課題,在理論上亟待形成體系,在實踐上需要進一步探索試點。
張秀青(2015)[1]報道了美國農業保險與期貨市場運營情況,安毅等(2016)[2]在對比美國收入保險,針對我國農業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期貨結合模式和實施效果后,提出以融入期貨機制的農產品價格保險有助于市場化解決我國農產品風險管理體系扭曲問題。庹國柱等(2016)[3]指出,農業價格保險具有兩種操作方式,一種是由保險+期貨是保險公司接受農戶投保后轉手將業務在期貨市場購買看跌期權,實質上是期貨中介業務。葉明華等(2016)[4]認為,農業保險與農產品期貨市場各自發展迅速,但二之間互動性不足,為能充分發揮農村金融工具之間的融合效應,提出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為農業保險提供精算定價支持、風險管理工具創新等作用。
期貨是對未來商品的一種買賣合約,未來的市場價格具有不確定性,可能上漲,也可能下跌,站在經營的角度看,這種不確定性就是風險。期貨交易可以將這種不確定性變為確定性,從賣方,也就是生產方的角度,如果能通過遠期合約鎖定銷售價格,收益成本可以準確測算并以此為依據安排生產,避免生產的盲目性。從買家的角度,可以避免未來商品價格上漲造成經營或消費成本的提高。期貨交易的價格是通過集中的商品交易所,在信息對稱性較為充分的情況下,通過市場化方式確定的,因此,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這種價格發現對于不參加期貨交易的廠商也可以形成價格標桿,這樣一是起到了指導交易定價的作用,比如北海布倫特原油是標準品質的原油,其他來源的原油可以按照其品質與布倫特原油約當對比確定交易價格;二是可以起到“供給側優化”的功能,生產商以期貨交易價格為標桿,如果相近品質的商品其生產成本高于標桿價格,說明該產品沒有競爭力,就應該退出這個市場。如果成本低于標桿價格,說明產品有成本競爭力,就可以擴大生產。將期貨機制引入農業產業,可以促進農業供需匹配,指導農產品定價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推動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期貨交易具有一定的門檻,目前國際市場的農產品期貨有21大類,192個品種,主要交易品種有小麥、玉米、大豆、豆粕、白糖、棉花、咖啡、可可、木材、天然橡膠、食用油等。我國的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等交易的農產品有大豆、豆粕、啤酒大麥、小麥、綠豆、紅小豆、花生仁等,這些商品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品質的標準化,期貨交易不像現貨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無法驗貨后付錢,所以只有標準化的商品才能夠進入期貨市場進行交易。二是規模大宗化,所交易的商品大多是大宗商品,“大宗”就是市場容量很大,剛性消費數量大,供求關系相對穩定,價格相對波動相對較小,使交易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樣就形成了期貨交易的標準化和規模化門檻,達不到這兩點就難以作為期貨交易商品。例如茶葉,其品種質量差異非常大,優劣標準評判和定價的專業性要求很高,同時,消費差異偏好、投資性需求、優質茶葉產品稀缺性等因素對定價會起到超出產品本身使用價值的非理性影響,使得價格難以形成聚焦,這些特點決定了茶葉難以被納入期貨交易品種。期貨還存在交易資格門檻,期貨交易衍生的投機性,交易保證金制度形成的高杠桿化,使許多交易者忽略了商品本身,只關注價格波動造成的盈利機會,這使得期貨交易具有高風險性特征,對于交易參與者的專業性、風險承受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普通群眾,特別是農戶不宜輕易參加期貨交易。
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是對農業生產經營者因為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大幅波動、農產品價格低于目標價格(價格指數)造成的損失給予經濟賠償的一種保險制度(王克等,2014)[5]。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是一種指數保險產品,以“價格指數”為賠付依據,指數必須具備公開、透明、客觀性。國外發達國家一般是將期貨市場的價格作為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的“目標價格”,當保單約定的農產品上市日期市場平均價格低于指數價格時,保險公司按照預定的產量賠償價格差造成的損失。國內市場由于沒有發達穩定的期貨市場價格可以作為參考,其目標定價方法規范性相對較低,一般采取的方法一是按照以往某個歷史時期多個采集點錄得的平均價格,如2016年人保財險在河北阜平的紅棗價格指數保險,就是采集多個收購點的平均價格確定的;二是按照國家部門公布的某個比值,如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曾經采用發改委公布的“豬糧比”,即豬肉價格和玉米價格按照6∶1確定目標價格(閻曉軍,2013)[6];三是與農戶按照生產成本協商確定,例如貴州遵義2016年生豬價格指數保險賠償觸發價格采用了當地多家龍頭企業的平均毛豬成本。
保險與期貨在價格發現上的差別是,期貨是交易雙方基于供給和需求關系判斷確定的交易價格,是完全平等的交易雙方,交易價格既包含了生產商的成本,也包含了生產商的利潤。保險的一個原則是不承保超過保險標的價值的額外利益,這種機制的設計是為了避免道德風險。因此,價格保險是以市場交易價格為參照值,按照對應的生產商的生產成本進行定價,所確定的賠償觸發價格要低于交易價格,也就是只承保生產商的成本,這個成本可以是包含物化成本、勞動力、利息成本在內的全要素成本,但不應包含利潤。
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可以有效防范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促進要素合理投入,其賠償觸發點(價格指數)的設計機制推導如下:
根據供需平衡設定保險觸發點。保險公司通過大數據技術,在考慮供給和需求變化因素的情況下估算某類農產品市場價格變動趨勢,確定價格賠償觸發點。
設需求曲線函數為 P=D(n|S,T,I),供給曲線函數為Q=S(n|S,T,I),其中條件函數中的 S,T,I分別表示實際中影響市場的季節性因素、局部區域或時間上供需失衡、信息不對稱等造成價格圍繞均衡點波動因素。根據被保險人不應該從保險額外得益的原則和農業供給側改革目標要求,觸發點的設定理論上限應該是達到供需平衡點時的邊際生產成本。
某一類農產品會有多個廠商(生產者),每個廠商的生產成本因為資源稟賦和技術差異是不一樣的,將廠商成本由低向高排序,橫軸代表數量,縱軸代表價格,就形成了價格正相關的供給函數,需求是價格負相關函數。令:
D(n|S,T,I)=S(n|S,T,I)
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就是供需平衡時的價格函數 p(S,T,I)(在給定的 S,T,I條件下的價格)(見圖1)。

圖1 農產品價格保險的價格指數確定
農產品市場價格指數的觸發點的確定要考慮以下因素:
1.依照供需均衡點的邊際成本確定價格指數。一方面,價格指數過低,理賠觸發的可能性較小,在需要自行承擔保費成本的情況下,廠商投保意愿低。該險種保費水平較高,以貴州遵義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為例,按照毛豬價格14元每公斤為賠償觸發點,按標重100公斤確定生豬重量,每頭生豬價格指數保險費65元左右。保險費的50%由農戶(廠商)自行承擔,地方財政保費補貼50%。目前貴州生豬收購價基本上穩定在16元/公斤以上,這樣的價格指數雖然反映了龍頭企業的成本,但理賠觸發機會較小,農戶的投保需求不高,該開辦后農戶投保規模不大。另一方面,價格指數如果高于市場均衡點成本,則會保護落后產能,造成產能過剩,形成較大的風險累積,保險公司不愿意承保。
2.總體均衡情況下,市場價格會受各種因素影響形成局部波動。影響農產品價格升的主要因素一是供求關系,產能過剩,則價格下跌;產能不足,則價格上升。二是由于生產成本波動,例如生豬價格在7—8月出現短期上升,是因為天氣炎熱,生豬運輸途中死亡率上升,造成成本的上升。三是消費者偏好變化,這對于小宗農產品影響更大。
3.當價格指數保險被作為支農融資獲得的先決性條件時,由于“貸款難”因素,農戶會首先將價格指數保險視作貸款獲得的成本。也就是說,如果投保價格指數保險能夠給農戶帶來支農融資,即使按照其生產成本確定的價格指數獲得賠償的機會較小,農戶也會認為這個保險是必要的和有價值的。
綜上,價格指數觸發點定的過低,投保人意愿不足,難以形成有效需求。觸發點定的過高,會保護落后產能,容易形成巨額損失,超出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承受水平。在供求平衡點廠商的成本是市場價格平衡的邊際成本,高于這個成本的廠商,就應被歸類為落后產能。價格指數保險如果和支農融資相配合,會形成較好的疊加效應,幫助成本領先企業獲得更多的發展資源,促進農業供給側優化。
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在建立農業扶貧體系中的意義重大,農產品市場生產分散,廠商數量眾多,難以形成供給壟斷,供求平衡點附近的農戶絕大部分是中小規模農戶,市場風險承受能力非常弱,如果在農產品價格周期低點承受市場損失,很容易因陷入經營困境而致貧。而具有成本優勢的龍頭企業將借機擴展市場份額,形成壟斷。因此市場價格指數保險要起到保障中小規模農戶的作用,支持其獲得低成本的支農資金支持、優化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
在供需均衡點廠商的銷售利潤并不一定為零,這一點對應的廠商生產成本 q(S,T,I)(在給定的 S,T,I條件下的價格),就是價格保險的價格指數。
設產品的銷售利潤率為r,則有:
q(S,T,I)=p,S,T,I)*(1-r)
經數據統計及數學模型構建,可以確定以影響市場的季節性因素S、局部區域或時間上供需失衡因素T、信息不對稱因素I為因子的最低收入標準c的風險暴露敞口R的模型,即:
R=G(c|S,T,I)
先對單一風險因素進行討論,如季節性因素S。針對該產品于季節變化的相關性定義相關性函數。如某農產品A在不同季節的價格如表1舉例所示。

表1
故可得出離散的價格pA(S)函數如下:

其中μ為滿足經驗分布的價格波動函數。
綜合多個風險因素,可以得出商品價格的風險分布:
pS,T,I=H(S,T,I)
由此,可得到最低收入標準c的風險暴露敞口R的模型:

風險暴露敞口R,即為價格指數保險所需承擔的最大保險金額。
不同于傳統農業保險危險單位以區域劃分的特點,在市場信息充分流動和物流成本較低的市場環境下,商品價格指數波動風險是省域乃至全國的系統性風險。生鮮農產品受運輸物流成本和保鮮要求所限,其銷售區域會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長途運輸會形成較高的物流成本和途耗成本,所以生鮮農產品價格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其價格影響范圍(價格指數保險的危險單位劃分基礎)與物流效率成正比,與物流成本成反比。保險公司應該通過對于風險敞口的精算和自身的承保能力確定風險單位自留額度,超過自留能力,就必須控制承保規模,或通過再保險、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分散。
價格保險在經營機制上存在兩大困難:
困難之一是風險分散機制如何建立。從理論層面看,可保風險須具有四個基本條件,一是風險的不確定性,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損失,對投保人而言才能形成投保意愿;二是獨立分布的大量風險標的,也就是風險是非系統性的;三是損失概率能夠被計量,這樣才有精算定價的基礎;四是損失發生具有偶然性,必然性損失保險公司也不會承保。傳統的保險承保自然災害風險、疫病風險、意外事故風險,這些風險在大樣本空間和地域空間上是非系統性的,一般不會同時發生。但是價格風險很顯然是系統性風險,建立風險分散機制是保險公司實現穩健經營的基本要求,價格保險風險的系統性對于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構成挑戰,例如,全國7億頭生豬,如果都投保價格保險,按照月均出欄量在一個月之內生豬價格低于價格指數的10%,就可能整體上造成上百億的保險賠付,會給保險公司的經營穩定和償付能力充足性帶來難以承受的風險。期貨交易對象眾多,每個買家都是基于對市場供需情況和自身承受能力決定交易,形成了天然的風險分散機制,通過期貨進行風險對沖,可以較好地實現供需匹配。
困難之二是實務中價格指數的確定,以什么為標準確定參考價格。實踐中產品的定價包括了田間價格、批發市場價格和零售市場價格等非規范性來源,價格發現機制較為混亂、不健全和非標準化,影響了該業務發展的可持續性。針對價格發現機制的問題,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具有獨立、公開、透明、連續、可預期和權威性的特點,其價格發現機制是價格保險指數確定的可行解決方案。
與期貨相比,農產品價格保險沒有高門檻,一是保險公司通過網點優勢,可以針對分散的農戶量身定做價格保險承保品種,這是期貨所無法做到的。二是保險公司和客戶相互認知的優勢,保險公司通過農業保險的承保已經對農戶的經營成本、生產能力有清楚的了解;同時,農戶通過投保農業保險的體驗,對保險的認知基礎明顯優于期貨產品。三是價格保險產品事實上具備一定的擔保功能,這是保險公司比期貨經營主體在償付能力和財務能力方面的優勢。四是聚合的功能,對于農戶而言,不必去區分哪些需求是保險,哪些需求是期貨,只要滿足其風險分散的需求,通過保險都能得到解決。
保險公司通過期貨機制分散的風險也只是其自身承擔風險的一部分,保險公司與期貨交易商是農產品風險的共同承擔者,而不是風險交易的對手。以保險公司為交易對象和基礎定價主體,并且按照成本定價,對于期貨交易商而言相比按照傳統期貨的交割價格定價風險小,保險公司作為價格風險的第一手承擔者和農產品品質的審核人,實現了期貨品交易門檻的下降。價格保險具有一定的擔保性功能,這種擔保首先是品質標準上的擔保,可以把不同品質的農產品抽象統一為保險公司價格保險品種,解決期貨交易對農產品的標準化門檻。保險公司通過對農產品經營情況的實地了解并承保價格指數保險,消除了期貨交易的規模性門檻。對農戶而言,向保險公司投保價格保險,只需通過投保和理賠這些比較熟悉的操作,就可以實現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的轉嫁,解決了期貨交易資格這道專業性門檻。
“保險+期貨”中的保險,既包括價格指數保險,也包括農業經營中化解各類風險的農業保險、保證保險等一系列保險產品體系,其對農業產業的促進機制如下:
一是通過農業損失保險防范和化解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各項風險;二是價格保險具有類似期貨的農業供給側優化的機制,形成標桿價格后對供給優化具有導向作用;三是通過價格保險鎖定農產品價格風險波動對農戶經營的影響,避免因市場風險造成農戶“血本無歸”;四是通過貿易信用保險、產品質量保證險、食品安全責任險,促進農產品的銷售,提升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業產銷匹配;五是通過物流相關保險,防范和化解農產品運輸,特別是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途中的風險;六是發揮保險對盤活農村資產的作用,積極探索土地承包權流轉、林權流轉和抵押、農房產權抵押流轉過程中的收入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促進農村財產的資產化,盤活農村存量資產,提高資產集約化利用。
通過上述風險化解和經營促進機制,將不確定的災害事故風險、有害生物風險、病疫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都鎖定后,滿足了金融資本投入的風險控制條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除了能因此帶動銀行資金進入農業產業外,保險行業也在積極探索“保險+”模式下的支農融資。2017年4月28日,中國保監會官網發文[7],披露了批準中國人保集團250億險資直投支農支小額度情況,明確了支持態度。
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是一項創新業務,在定價模式、風險評估和風險分散等諸多方面需要進一步探索,雖然已經上升為“國家議題”,但還有許多政策性、實操性的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解決。
1.保險公司通過期貨市場分散風險尚缺乏法規依據。保險公司以穩健經營為第一要求,通過期貨機制分散價格保險風險類似于保險經營的再保險,按照再保險管理規定,再保險公司必須具備非常高的償付能力和經營資質要求,通過期貨分散風險的合規性及其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影響尚待監管法規的進一步明確。
2.場外交易缺乏監管平臺。目前保險+期貨品種和定價由于不具備期貨原有的品質標準化和規模大宗化要求,難以作為商品交易所的場內交易品種,很多是通過場外交易完成,是一種委托套保的形式,亟需交易平臺予以監管規范。
3.期貨交易對手的履約能力問題。“保險+期貨”的本質是保險公司跟期貨公司的對沖交易,期貨公司在償付能力和資質上缺乏嚴格的要求,交易保證金的額度也比較低,對于其償付能力及履約行為不像對于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這樣嚴格,如果出現履約不能問題,可能引發連鎖風險。
1.積極穩妥進行探索。保險公司可以把期貨作為分散風險的一個探索性渠道,但暫時還不能作為主渠道,價格保險的風險主要還是要通過傳統的保險手段進行防范化解,一是豐富承保的農產品品種改善風險的系統性;二是按照償付能力設定業務總規模,實行風險額度化管理;三是通過再保險、共保等傳統的保險風險分散方式;四是前端承保環節制定更加謹慎的條件,在價格指數的確定、農產品品種的選擇、投保廠商的成本等方面進行從嚴管控。
2.規范交易行為。在商品交易所嘗試設立專門的交易平臺實現場內交易,以規范交易行為,強化對于交易對象資質和履約能力管理,適當提高保證金比例,化解履約風險。
3.加大保費補貼力度。建議地方政府對于農產品價格保險給予保費補貼,目前部分省級財政部門已經明確對于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給予一定額度的保費補貼,農業部上述發文也明確了保費補貼態度,希望地方政府進一步明確保費補貼政策,加大補貼額度,提高農戶投保的積極性,用好“保險+”機制促進地方優勢農業品種和扶貧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1] 張秀青,2015.美國農業保險與期貨市場[J].中國金融(7).
[2] 安毅,方蕊,2016.我國農業價格保險與農產品期貨的結合模式和政策建議[J].經濟縱橫(7).
[3] 庹國柱,朱俊生,2016.關于農產品價格保險幾個問題的初步探討[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8).
[4] 葉明華,庹國柱,2016.農業保險與農產品期貨[J].中國金融(8).
[5] 王克,張峭,肖宇谷,等,2014.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的可行性[J].保險研究(1).
[6] 閻曉軍,2013.建立北京市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的思考[J].北京農業(22).
[7] 中國保監會.中國保監會穩步推進保險資金支農支小融資業務創新試點[RB/OL].[2017-04-28].中國保監會網站.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07/info4067003.htm.
(責任編輯:C 校對:R)
F320.1
A
1004-2768(2017)09-0039-04
2017-07-05
胡巍(1970-),男,安徽宣州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貴州省分公司經濟師,研究方向:保險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