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中國經濟就像一部分經濟學家所預測的,迎來一個較長時期的中低速增長“新常態”,那么一些地區的產業和人群將面臨新挑戰,也將迎來新機遇。以西安為代表的城市梯隊如何在這場歷史性的挑戰中抓住機遇,或將迎來一次經濟社會發展的高速“逆襲”,成為國家應對“挑戰”的強有力支撐。
[關鍵詞]高速增長;中低速增長;新常態;西安;中等收入陷阱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43
1背景
當前,我國經濟增速已由高速換擋至中高速,包括吳敬璉在內的一批經濟學家認為,未來的中國經濟將轉入一個較長時期的中低速。雖然分析預測眾說紛紜,但是種種跡象已經表明,“中低速論”有其理論基礎和判斷依據。因此,本文觀點基于一個假設性的前提,就是我國經濟將進入一個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
2以西安為代表的城市梯隊面臨挑戰和機遇
21中國經濟步入中低速增長階段,并不是“災難”,而是“硬事”,是“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30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跡。這個長時間的奇跡,讓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已經對高速增長習以為常、視為常態。特別是對國民來說,享受著高速增長帶來的福利,習慣了時間線條、經濟發展線條和生活水平線條的多頭并進。
一朝步入“新常態”,很多產業、集體、個人都會不適應,因此筆者稱之為“硬事”和“挑戰”。
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產業發展的具象描述,舉例來說:1998年,我國一年新增網民150萬人,2010年,一年新增加7000萬人,1998年,1999年,2000年,今天的互聯網三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相繼成立,到2010年時,已各自發展到2~3萬名員工。
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人的發展的具象描述,舉例來說:小王非“985”、“211”大學計算機碩士畢業,加入剛成立的騰訊,32歲生日時僅股票已價值8000萬元;小李初中畢業外出打工,28歲已當上某知名房企一樓盤小區保安隊長,30歲進入中層管理人員行列。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因為社會的急劇變化,原有格局被不斷打破,機會涌流,新人爬升速度快,教育回報率高,底層向上攀升的可能性很高。
但當經濟步入中低速增長時期,這番景象會有很大變化。增速越低,各行各業的業務量增速也隨之降低,甚至可能等于或小于個人勞動生產率的增速,也就是說,原有的人力資源,通過簡單的管理提升和技術升級所帶來的生產率提升,就足以應付次年的業務增量,便不會再需要新人、新崗位和新的領導層,就業、創業、升遷、漲工資的機會越來越少,產業和個人都面臨著挑戰。
但我們應當清醒認識,這種“挑戰”并不是“災難”,準確來說是瓶頸,因為與“災難”對應的通常是毀滅,而與“挑戰”對應的則是機遇和突破后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勇敢面對這樣的挑戰。
22大環境的中低速增長,對西安和西安人來說,都是發展的大好“機遇”
在高速和中高速增長階段,無論是對于產業發展,還是對于人的發展,都有著更多的、更大的機遇,因此發展起來會更“快”、更“輕松”。
但是,當經濟步入中速甚至是低速發展階段,機遇就離我們而去了,“快速”發展、“輕松”發展就與我們無關了?我認為并非如此,至少對西安和西安人來說絕不是這樣。
如果把中國的區域經濟用熱力圖體現,那么京津冀、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都是大面積泛紅,武漢、成都等排名較前的省會城市所輻射的地區綠中有黃,而西安則處在藍中見綠、綠中微黃的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就是通過快速填平洼地,率先沖上高地,帶動整體增長,其實是一個局部地區由藍色迅速度過綠色和黃色而直抵紅色的過程。
因為舉國都是“洼地”,從發展空間上來講各地差別不大,而由于改革開放初期和其后幾個階段的政策導向及一定的區位原因,這個過程中,資源和資本都向發展動能最強勁的區域快速流動,這些區域經濟總量的蛋糕以一倍、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速度急劇膨脹,帶動著全國經濟的“高增長”。然而,其他區域的增長則相對不那么極端,“跟著溜”“沾著光”,有快、有慢,機遇有的抓得多、有的抓得少,但總的來說,單拉出來看是算不上“奇跡”的。
當資源和資本源源不斷涌入,這幾極經濟總量的蛋糕不斷做大,在熱力圖上開始大面積飄紅,隨之問題就來了,因為紅再往上只能更紅,但轉不了色、進不了階了,不得不緩下來了。國家經濟以這幾極作為主要推動器,它們緩慢了,整體自然也就緩慢了。進一步看,恰恰是這個時候,國家經濟需要新的推動器,資源和資本則要瞄準新的洼地。熱力圖上,越靠近紅色,瓶頸效應越明顯,越靠近藍色,所需的培育時間越長。國家需要的是“刀下見菜”的接續動能,資源和資本要找的是“洼地”不是“深谷”,因此,綠色、黃色區域自然成了新的“熱土”,新的機遇在這里疊加,新一輪的區域性高速增長也將從這里啟動。
“時勢造英雄”“綠中微黃”的西安,真正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因為,如果在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蛋糕越大、增量越大,甚至當量級大到一定程度,發達地區數年的增長,會超過欠發達地區“老本”的幾倍,再加上資本的風格就是“看漲”,越是盤子大、增量大的地區就越容易吸引更多資本,我們發展的空間就將極為有限,“追趕超越”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當經濟增速陡然放緩,機遇的天平也隨之猛地向我們傾斜,資源無處可落、資本無處可去,徘徊尋找新的根據地。
當然,迎來這種機遇的不僅僅是西安,而是中國大多數“綠色”“黃色”的第二、第三梯隊城市和區域,關鍵就看誰能把握住機遇,成為資源和資本新的涌入地,成為新的區域經濟高速增長地。
對西安人和到西安就業、創業的新西安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經濟高速增長時,“北上廣”機會多、發展好的說法絕對沒有問題,因為雖然入局成本高,但你入局時是在坡上,坡度還很大,沖一沖上去了,回報就很高,成本可以補回來,還多有盈余。個人職務的提升和資本的積累都是大角度往上走的,發展起來很“快”,也相對“輕松”。endprint
但是,當經濟增長放緩,轉為中速,再降為低速,并且走入“L”形,入局成本已經不能靠發展成果彌補,無疑就會讓“北漂”“上漂”望而卻步,并且這只是主觀的。
客觀來看,因為增長放緩,原來的社會空間,比如職位、收入等都相對固化,一個由低向高演進疊代的良性過程戛然而止了,已經入局、正在發展的人都面臨著挑戰和停滯,那么城市提供給外來者的機會當然會少之又少。而西安處在“U”形經濟的第二拐點處,入局成本很低,發展空間很大。但由于副省級城市的身份,加上國家經濟連年的高速增長,以及互聯網經濟下的大連通、大共享,西安的生活品質并不差于北上廣深。所以這個時候,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無論對于老西安或者新西安人來說,都迎來了黃金發展期,并且按照經濟規律,這個時期不會很短。
23以西安為代表的城市梯隊的“逆襲”,將是國家應對“挑戰”的強有力支撐
承上文,西安如果把握住了這輪發展機遇,搶占了先機,就能使資源和資本集聚,使市民大眾的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極速上升,同時為外來人才和技術提供廣闊的舞臺,使我們完成一次真正的“逆襲”。
因此,在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過程中,起推動器作用的將是以西安為代表的城市梯隊,這場“逆襲”,將成為國家應對經濟增速放緩這一挑戰的重大戰役和有力支撐。
當以西安為代表的城市梯隊創造新的“高速奇跡”,即會大大中和全國經濟趨于低速的“大勢”,使整體經濟“L”形的拐點上移,形成躺倒的“T”形,長期中速甚至中高速增長,逐步使全國經濟大面積“飄紅”,使我國大步邁入發達國家行列。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中國會踏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嗎?
筆者認為,無論是否踏入,中國是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等收入陷阱,說到底就是在本應由發展中國家高級階段轉入發達國家的關口,由于過度城市化,造成貧富懸殊、環境惡化甚至社會動蕩等問題,導致經濟發展徘徊不前。
2014年,世界銀行以人均GDP為標準對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分組: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1045美元至4125美元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4126美元至12735美元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于127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人均GDP為53980元人民幣,換算成美元標準,我國人均GDP仍然處于8000美元的中等偏上水平。也就是說,目前全國的平均水平正處于“中等收入”的中間區域,理論上講,我們已經處在“中等收入陷阱”的邊緣,甚至已經身處其中。
但是,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有高差,從區域性的數據來分析,能夠找到我國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例證。
天津、北京、上海、江蘇的人均GDP均超過高收入門檻,浙江、內蒙古、福建、廣東、遼寧、山東等地人均GDP也已經超過1萬美元,這些地區的常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的37%,相當于歐盟總人口,美國總人口的16倍。因此換句話說,在中國,已經有一個歐盟或16個美國體量的人民收入率先跨越或即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當然這只從數據對結構性特點的“冷分析”,但是從中也能夠明顯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就是一部分區域率先突破經濟領域的諸多瓶頸,再帶動其他區域以更小的難度過坎兒。
當前我國的“穩增長調結構”和“轉型升級”經濟發展戰略,其實就是在暗自蓄力,打造跨越“陷阱”的新引擎。這個引擎的核心,在我看來,就是從老“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向“新三駕馬車”(深度城市化、消費升級和“一帶一路”引領的全球化40)的轉型。
3西安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給出的建議
一是抓有效投資。特別是基于提升未來城市人口綜合生活質量的深度城市化有效投資。比如:城際鐵路、地鐵、地下管廊、海綿城市、智慧城市,新一代互聯網、教育、醫療、文化設施等。二是抓消費升級。主要是從排浪式、模仿式向品牌化、體驗化演進。比如:針對中產階層的更高品質消費,科技化、互聯網化的信息消費等。三是抓全球化40。主要是把握“一帶一路”機遇,挖掘歐亞大陸上的消費和投資新需求,以及從“引進來、走出去”兩個路徑上挖掘新的發展動能。
參考文獻:
[1]尼古拉斯·R拉迪中國經濟增長,靠什么[M].熊祥,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賈康,蘇京春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吳敬璉中國改革三部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張翼(1988—),男,陜西扶風人,中共西安市委辦公廳綜合一處干部,高級商業電子商務師CCEBS,香港理工大學信息管理學碩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