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靜+劉曉曉
【摘 要】在全球信息化時代,高等院校變革對數字化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高等院校教育方式突破傳統校園主要途徑既建設數字化校園。本文在通過文獻調查法,闡述了國內外數字化校園的發展現狀,并結合數字化校園的概念及相關分析,進一步的對高校數字化校園的功能做出總結并提出了相關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信息化;高等院校
一、前言
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大趨勢下,未來傳統的大學會逐漸演變為開放自由的大學,教育理念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全民的終身教育。高等院校需要將數字化教育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實現全民終身教育的主要依托,只有擺脫傳統教育方式的束縛努力建設數字化校園,才能夠實現創辦開放自由式大學的目標。胡錦濤總書記在201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讓教育信息化來帶動教育現代化”的觀念,在國家人力物力財力和相應政策的支持下,國內一些與高等院校數字化相關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對于我國一些高等院校來說,擺脫傳統校園去構建一個由先進技術與新穎理念結合的數字化的校園,對學校強化教育教學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重點專業建設等方面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二、國內外數字化校園發展現狀
(一)國外數字化校園發展形勢
眾所周知在當代高等教育領域中,知識的不斷創新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在教育中越來越占有主導地位,兩者是提高教育水平的主要動力,在校園信息化建設中占有很大的位置。從廣義上來講,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現在已經二十六年歷史的,1990年美國的克萊蒙特大學的肯尼斯·格教授首先提出了“信息化校園”的一個概念,所謂的“信息化校園”就是將校園的各種資源不斷演變成數據,數據變成信息,是相應的數字資源在信息傳播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使用。到目前為止肯尼斯·格教授開展的高等院校信息技術研究項目既“校園計算項目”在全球最具有代表性。1998年1月31日,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在加州科學中心發表了題為“數字地球報告:兩個理解方式地球十一世紀”的講話中,最先提出了“數字地球”的這個概念,在概念提出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個國家的信息化事業也在的不斷壯大,人們認識到了信息化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慢慢的數字化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并深入到了人們的生活,并且之后人們還延伸出“數字化校園”的思想,在這方面西方的大學比國內高等院校起步得早一切,其具有的豐富經驗和理論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1]。
(二)國內數字化校園的發展現狀
1994年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正式運行,中國的數字化校園在此基礎上開始逐步建設的,此基礎對數字化校園的運行奠定了最初的網絡環境。1993年推出的“211工程”和1998年發布在信息技術領域的“985工程”的重大投資中使大型硬件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十余年來,國內許多地方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在技術層面上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隨著校園網使用的用戶量逐漸的上升,人們不再只滿足于硬件的發展,所以許多開發者開始把重點放在了的軟件項目開發建設方面上,以“突出應用”作為校園網絡升級的主題,逐步在國內擴大了建設數字化校園的熱潮。改革與發展逐漸成為當今許多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要求,數字化校園的功能的開發也“強調應用”為主題,從實際的網絡基礎設施的實用性、教學環境的優良性、信息管理平臺建設使用性等方面幫助加強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三、數字化校園的概念及相關分析
(一)數字化校園的概念
數字化校園是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相應的工具對校園的組織管理、教學教研、數字化環境服務和后勤保障服務等所有信息資源進行科學規范地整合和集成,充分實現對這些信息資源進行全面地數字化。對于傳統校園來說,將校園的信息資源進行全面信息化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傳統校園的管理者可以構建一個以傳統校園為根基的數字空間,通過這個數字空間來拓展現實中校園的時空兩個維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傳統校園的辦公教學效率,實現在傳統校園不斷擴展數字化校園的功能,實現傳統教育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溝通傳播方式走向全面數字化,營造出具有高度信息化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環境[2]。
“數字化校園”也可理解成為先進的現代化教育管理理念與新穎的網絡技術兩者的結合。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通過此方法將高等院校現有的教學、教研、組織、服務等相關的資源按照一定的規則去進行整合,從而推動學校管理層創造新的教育理念和學校制度,最終實現高校教育過程中的科學決策和規范管理,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實現的高等院校的全面信息化目標。
(二)數字化校園的理論基礎
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大趨勢下,未來傳統的大學會逐漸演變為開放自由的大學,教育理念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全民的終身教育。對于我國一些高等院校來說,擺脫傳統校園去構建一個數字化的校園不僅依靠先進技術更需要以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
(1)管理科學理論
管理科學是一門研究人們日常管理活動的規律性科學,而一切人們的日常管理活動都是以組織為基礎的,如果管理離開組織的存在與發展,根本就談不上具體的管理和相關的管理內容,所以說我們不能片面的再用技術的好壞去評判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水準,在培養管理信息化人才方面,技術層面只是管理人才的一個側重點,管理才是重中之重,管理的是否科學會直接關系到高校教學質量的好壞[3]。
(2)建構主義教與學理論
隨著教育數字化的大發展,建構主義相關理論對指導高等院校如何去擺脫傳統的教育理念而全面的發揮數字化校園的教育職能起到了很大的引導作用。建構主義作為一種獨到的理論體系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教育改革,實行建構主義教學受教學環境的影響,一個良好的數字化教學氛圍還是非常重要,而具有的多種特征數字化網絡技術是非常適用于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4]。
在數字化校園建設開始之前,實行傳統教育理念的各大高等院校若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管理都跟不上,就更難說開發應用相關軟件。研發的相關數字化軟件若得不到應用,則必定會對高校的教學改革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擺脫傳統校園教育模式不僅依靠先進技術更需要以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5]。endprint
四、數字化校園功能的總結
(一)教學事務管理功能
教學管理系統以學生招生、入學、在校、就業、離校的全過程為線索,高等院校可將教學管理系統分為空閑教師管理,課程查詢,基礎信息管理等多個功能模塊,去充分實現校園內信息管理的自動化、無紙化,使得各級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使不同管理部門之間能夠充分共享信息與快速協商相關事務,使院校建立科學民主的管理理念,打造新型的信息化教育管理系統。
(二)科研管理功能
利用互聯網媒介完成科研管理網上申報、考核、監督、分析等相關功能,不僅能夠讓師生在網上實現零距離的交流,而且還能促進中國學者與西方學者在學術更好的互動,加快信息在科研活動中的快速傳播,旨在建立一個主動、協作、結構化的研究性學習環境,能夠創造國內外更多積極合作,高等院校能夠培養出具有高水準的教師團隊,教學出具有全面知識素養的學科人才[6]。
(三)后勤保障服務功能
后勤保障服務功能可以針對學校后勤相關工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信息化支持,以保障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順利進行。在后勤管理的模塊可以在細分為:辦公物品,維修管理,人員管理,校醫記錄,安保記錄等模塊,這些細小的功能為師生員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健康的生活學習環境。
五、高校數字校園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信息化孤島問題。有些高校的內部管理系統逐漸出現了相對獨立分散的的現象,相關資源并沒能得到統一整合,真正有效信息的不能夠進行分享,導致了高?!靶畔⒒聧u”現象越來越普遍[7]。
(二)組織力度不夠。建設數字化校園必然對傳統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帶來一定的影響,而且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管理層變動、監管機構結構調整等關鍵性問題,這些問題都每一個高校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時必須解決的。
(三)硬件與軟件建設沒有同步推進。從我國各大高校已經建成數字化校園的運行效果及其開發的相關功能分析來看,有個別高校依然重視硬件投入,忽視軟件的開發,沒有發現軟件的潛在價值,這些現象就導致高校的管理系統內只能實現最基本的服務功能,不能滿足用戶多樣性的需求。
六、完善的數字化校園的對策
(一)功能得到長期應用。高校建設數字化校園開發出的各種功能,只有得到師生在學習工作中持續的使用,才能夠實現其開發的價值,提高硬件和軟件的生命周期,所以各大高校培養的具有一定信息素養的人才是對其信息化校園建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加大資金投入。各高校在建設數字化校園是一定要有一定的評估預算,在保證建設出高水準的數字化校園前提下將成本縮減到最小化,真正的實現校園的統一協調的發展。
(三)功能框架保留拓展性。隨著教育的不斷現代化,師生對獲取信息的途徑有了更多的需求,而這些功能的研發如果在原有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擴展,能充分實現了資源利用的最優化。
(四)信息保密安全性措施。各大高校在建成數字化校園之后,師生基本資料等機密性的大量文件會因為教學管理需要被上傳管理系統中,所以數字化校園的平臺要設計一人一密登錄窗口,在信息傳播中做好加密措施,職工電腦設計密碼屏保等多種防御措施,將信息的安全得到保障。
七、結束語
在全球信息化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各個方面漸漸離不開了計算機網絡。傳統校園引入了先進的信息技術后,為教育的各個領域帶來了很大的變革和創新,尤其是數字化校園建設,從校園的基本管理到學校的教學科研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高等教育領域也是體現我國信息化水平的一個重要的評價因素,雖然我國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數字化校園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我國也逐漸具有了一些健全化的數字化校園整體規劃方案,并且這些方案在不斷的被落實。高校如何利用好數字化校園這個平臺來實現全民終身教育這個大目標還需進各界學者一步探討和思考。
【參考文獻】
[1]〔美〕菲利普·C.阿特巴赫.全球化與大學—不平等世界的神話與現實[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92一108.
[2] 陳建功.淺議特教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J].現代特殊教育,2014,03:18-20.
[3] 陳發鴻.信息化與社會管理科學化[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06:101-105.
[4] 李桂貞.基于建構主義的高校信息素質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08:75-80.
[5]BRYCESONK.Theonlinelearningenvironment:Anewmodelusingsocialconstructivismandtheconceptof“Ba”asatheo-reticalframework[J].LearningEnvironmentsResearch,2007(3):189-206.
[6]姜文英.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促進學校精細化管理[J].科技資訊,2013,20:176-177.
[7]徐鳳亮,史斌斌.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現狀與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15:23-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