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宏達 王 瀟 (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421001)
淺談仿生設計對汽車造型設計的影響
歐陽宏達 王 瀟 (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421001)
仿生設計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對工業產品設計的影響深刻。進入多元化設計時期以來,仿生設計已不再局限于外觀仿生,而是逐漸走向更內在的文化植入,本文將從仿生設計的角度對汽車造型設計的影響與發展進行探討。
仿生設計;汽車造型設計;文化仿生
隨著社會腳步的不斷加快,汽車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產品。作為一種商品,外觀形態是它展示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汽車的外觀是否受人喜愛將直接關系這款車型的未來。在上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世界上誕生了幾款受人喜愛且實用的車型,菲亞特500、大眾甲殼蟲、迷你汽車,并一直量產至今,因為它們能夠準確捕捉當時歐洲消費者的審美觀以及實用價值。汽車不同于其他的工業產品設計,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汽車的外觀設計、內飾設計、結構設計、總布置設計等等。汽車造型設計不同于一般產品設計的原因不單是由于汽車本身的復雜性要求進行分工和設計專門化,更因為汽車相對于一般產品的獨特屬性。所以,汽車造型設計不僅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更是一項藝術性的工作,怎樣去掌握已有的美學知識,將一個生命賦予給汽車讓它能夠一直延續是汽車造型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生命”在汽車造型設計體現出價值,并且與所有具有主動性的生命形態(人、動物)一樣,汽車的形態也反映了這樣一種主動性——表現自我的存在。也就是說,汽車不僅要具有美觀、時尚的造型,更要體現出這種造型的生命力。因此,仿生設計對汽車造型設計的影響極其深遠。
自古以來,自然界就是人類各種科學技術原理及重大發明的源泉。這些自然界的“優良設計”,有的機能完備,讓人嘆服;有的結構精巧,用材合理,符合自然的經濟原則;也有的美不勝收,讓人愛不釋手;有的甚至是根據某種數理法則,形成合乎“以最少材料”構成“最大合理空間”的要求。仿生設計主要是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領,利用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原理來設計產品機械的設計方式。在早期的汽車造型設計中,主要受到仿生設計的兩種方式的影響。即,利用仿生設計賦予汽車“大自然屬性”、對汽車的結構進行仿生的優化處理。
汽車設計從誕生以來經歷了各種造型的演變,從甲殼蟲型車、魚型車、船型車到楔型車,伴隨著人們對于汽車性能要求的逐漸提高,汽車本身的產品性逐漸得以完善,其中仿生設計對汽車設計的促進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在早期的汽車設計中,將形態上的仿生手法融入汽車設計非常普遍,比如汽車的前部造型就是一種仿生設計,俗稱“前臉”;保時捷以青蛙的外觀作為整體形態的仿生;大眾甲殼蟲以“甲殼蟲”作為整體形態的仿生;勞斯萊斯早期的“加特農神廟”式格柵等等,這些早期的汽車形態都是以自然界存在的一些自然物進行的整體或者局部的仿生外觀設計。當代德國著名仿生學設計大師路易吉?科拉尼(Luigi Colani)依據仿生學原理設計的交通工具,把仿生形態造型的設計提高到新的境界,形成獨特的造型風格。其1989年為法拉利設計的帶有血盆大口的超級跑車,1999年設計的一款以毒蛇毒牙為前臉造型的超級跑車最為經典。他的設計作品有強烈的仿生意味和變化意識,試圖去打破固有的理性,設計出來的作品看起來奇怪,但又符合科學的原理。這種極端的仿生造型手法無疑使汽車造型更加的接近自然,就像是模仿自然界向我們揭露出來的客觀世界,同時也賦予了產品更加接近自然的屬性。

圖1, 毒蛇外觀仿生跑車(Luigi Colani)
如果說賦予汽車“自然屬性”只是單純的外觀造型設計,那么模仿自然物的生理結構、生理功能進行的結構仿生則使汽車仿生設計更加成熟。早在16世紀,達芬奇模仿蝙蝠的生理結構繪制的撲翼飛行器在19世紀末成為了現實,這便是早期生理結構仿生的成功案例。生物的自然選擇與進化過程中,生物結構起到重要作用,它是決定生命形式與種類的因素,具有鮮明的生命特征與意義。結構仿生設計通過對自然生物由內而外的結構特征的認知,結合不同產品概念與設計目的進行設計創新,例如,魚的頭骨形狀與生理結構能夠幫助魚類在水中的阻力減小,將其應用在汽車結構設計上能夠盡可能的降低風阻系數;奧迪公司利用鳥類的骨架特性將其應用在汽車結構上,在保證車身強度的同時能夠極大的減輕車身質量;寶馬GINA概念車利用人體皮膚特性將汽車蒙皮設計成軟性材質。結構仿生使產品設計在具有自然生命的意義與美感特征的基礎上,更能凸顯出產品的性能。通過對客觀自然物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對工業產品設計功能的延伸或者新產品的開發能起到促進作用。

圖2, 奧迪車身結構仿生
汽車造型設計發展到現階段,“文化”一詞對于汽車造型的影響非常大,例如北美的“肌肉造型”文化;意大利的“熱情、火辣、隨性”文化;德國的“理性、實用、科技”文化等。對于中國來說,文化在汽車乃至所有產品設計上的體現也顯得越來越常見。產品的意向仿生作為仿生設計的一種方法,以及它具有文化內涵的設計方式已經逐漸被大眾所認同并成為一種審美趨勢。

圖3,長安CS95概念車
以中國汽車為例,意向仿生的設計方式對當代中國汽車發展過程中非常清晰明確的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最淺層次的文化表象的仿生,如,吉利熊貓汽車的外觀造型表現為抽象的熊貓式前臉造型,整體風格趨向于小巧、可愛,文化的表象仿生通常以任何文化特征或者符號為模仿對象,對其進行具象或抽象的提取,在眾多的設計大賽作品或者國產汽車企業的新車發布中,都能夠尋找到以水墨、斗拱、竹等元素進行表象仿生的汽車設計。第二個階段為文化意象的仿生,產品造型設計發展至今,單純的進行外觀上的刻板設計已經不再被人們所接受,人們開始尋求更深層次的精神、情感寄托,因此,將文化通過精神與情感的寄托所呈現出一種意象設計更能引起人們共鳴。“文化仿生”的汽車設計逐漸成為如今人們審美的主流趨勢。
仿生設計對汽車造型設計的發展的影響非常深遠,早期單純的“外觀仿生”使人們與產品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人”與“機械”的關系,使人們在使用產品時更加的貼近自然;“功能結構仿生”讓汽車的產品性能提升;“意象仿生”則賦予了產品更深的情感與精神寄托。總之,對汽車進行仿生設計能夠將產品的生命力凸顯出來,這也正是我國當代汽車設計師需要認真審視的一個問題,將文化完整的提取與保留,探索出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基因的汽車造型設計。
[1]姚平,路易吉?科拉尼.仿生設計傳奇[J].藝術與設計,2004(5).
[2]侯敏楓.汽車車身形態仿生設計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2.
[3]于帆.仿生設計的理念和趨勢[J].裝飾,2013.
[4]李文江.仿生設計在汽車造型設計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
[5]方方,關惠元等.文化仿生在汽車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機械設計,2014.
南華大學船山學院高等教育研究與改革課題(2016CY007):關于交通工具設計課程的教學方式研討——如何合理分配和進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