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武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313000)
淺談陶瓷紅綠彩的色彩與裝飾研究
王 武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 313000)
紅綠彩瓷器是我國自古以來陶瓷藝術中的一個獨具匠心、最接民間地氣的品種之一。關于對紅綠彩色彩與裝飾研究的課題,研究的國家始于日本、意大利。而在國內,紅綠彩瓷器在二十世紀初期為大眾學者所認識和關注,在近二三十年來,在河北、河南、浙江等地相繼發現了數量多、品質高、種類多且使用廣泛的紅綠彩瓷器,已經遠遠打破了在此之前的我們對紅綠彩的認識。目前經過梳理與整合,對傳統紅綠彩研究的權威機構包活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文博單位的文博專家,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國內學者對傳統紅綠彩的研究深入,并通過召開了關于紅綠彩的學術研討會和高峰論壇,整合了數量之多的學術論文與有價值的觀點,然而對于當代紅綠彩作品的研究少之甚少,加之國內對紅綠彩的相關研究資料和文獻論述的匱乏,至今還處在研究陶瓷紅綠彩的探索階段。
紅綠彩;磁州窯;紅綠彩裝飾構成;朱樂耕
紅綠彩,興盛于宋金元時期北方地區的陶瓷商品,在北方磁州窯(河北省邯鄲市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臺鎮一帶)得以創燒并廣泛的生產,在當時家家戶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陶瓷用品,同時也開創了中國陶瓷史上低溫陶瓷釉上彩繪的先河。
磁州窯主要創燒了兩種獨具創新的裝飾藝術,一種是白地黑花,另一種則是紅綠彩。紅綠彩制作需二次燒制而成,即在已高溫燒制成的白釉或白地黑花器皿上,施以紅、綠、黃等色料進行勾勒紋樣,再入窯進行低溫800攝氏度的最終燒制。紅綠彩瓷中大面積的紅與綠的搭配,熱烈樸拙、貼近民間,讓人感覺到其溫暖、祥和、淳樸。
俗話說:“北有彭城,南有景德”。紅綠彩在12世紀中后期的北方磁州窯得以發展興盛,但在14世紀隨著宋朝都城南遷,這種釉上彩的技術被南方陶瓷工匠們吸收并改進,最終景德鎮被取代之。
紅綠彩藝術極具中國傳統民族藝術特色,泛著中國鄉土的色彩和濃烈的家鄉味道。紅綠彩瓷出現在金代,它的出現,對于中國陶瓷史來說,實開了以后明代紅綠彩、青花斗彩、青花五彩等在世界享有盛名的彩瓷的先河。1
紅綠彩從起初就不拘泥素材、形式的束縛,從早期的盤、碗、罐、盆、瓶、杯等生活器皿到傭、佛像等造型器形,紋飾為禽類、人物、植物、花卉、幾何圖形等,呈現出了多樣性和豐富性。通過點、線、面、型、色多種要素和造型手法的綜合運用,使紅綠彩這種獨特的風格得到確立。
“構成這件作品的幽默表現以及讓人感覺到其中樂趣性的原因并非是作品自身的內涵,而是因為對錯視原理的應用以及造型要素“點”的使用方式。2紅綠彩中的“點”,不僅起到裝飾構成作用,而且又能完美營造畫面中的氣氛。朱樂耕老師紅綠彩作品《待》(圖1),畫面中表現的是用簡約的線條進行勾勒出風中的馬群,大面積的點的運用與表現,營造出畫面的夸張和洋溢的生機,給人以一種跳躍感和空間感。五彩的圓點講究飽滿、圓渾,立得起,像常見的五彩沙地就是采用圓點,疏密均勻地成片點滿作為一種底紋裝飾,它襯托裝飾紋樣,形成一片灰面,在五彩玻璃質顏色的透映下,富有很強的裝飾韻味。3

圖1 朱樂耕紅綠彩作品《待》
“線”在整個紅綠彩繪制的過程中是最為重要,,線分長短、粗細、流暢、頓挫、,釉上彩就是通過毛筆蘸料的方式進行繪制,“自古書畫不分家”,畫線像寫書法一樣要書寫出感情和立體感的空間表現。“通過一條線的構成方式表現除了作品中的另一種空間感。”4特別是早期民窯紅綠彩瓷器繪制的紋樣,用線多以自由、灑脫的筆觸描繪,顯得質樸、鄉土氣息濃厚的那份情感。對于線的特殊性,直接影響了作品整體畫面感和產生共鳴的重要因素。

圖2 施于人 富貴團圓 直徑33cm
紅綠彩作品中,在整體的角度上視覺中心突出的部分則是“面”,通過色塊的表現給畫面營造出充實感和體量感,從而給人以視覺效果和造型沖擊力。施于人老師作品《富貴團圓》(圖2),作品以牡丹花“花開富貴”姿態和圓盤“團團圓圓”造型象征含義,寓意著“富貴團圓”,畫面中左上角的牡丹花和右下角的“面”的裝飾圖案,使其達到平衡、和諧,有著一定的體量感和視覺沖擊力。

圖3 朱樂耕紅綠彩陶藝作品《農耕時代》
視點的多角度變化給人帶來不同視覺的感受,因此造型的裝飾,特別是當代陶藝造型,愈來愈發揮著重要性。平面與立體,在紅綠彩釉上彩中,兩者并非處于對立關系,而是有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補關系。朱樂耕老師陶藝系列作品《農耕時代》(圖3),他采用中國牛頭的造型和強烈的紅綠彩裝飾來進行結合創作,營造出一個中國特有的鄉間情懷,給人們以空間的感受。造型與紅綠彩裝飾以立體造型的形態來展現我們眼前,相比平面裝飾會給我們帶來更真實、更強烈的感受。
紅綠彩顏料除了油料(礬紅與黑料)外,其他皆為水料,以綠色、黃色為主,通常為大綠、苦綠、翠綠、古黃等。這些色料通常與水進行長時間的磨合成飽和狀,再用毛筆蘸來進行分水,燒出來呈現出不同色彩效果的玻璃狀。但在操作的過程中,會出現“吃料”的效果,油料與水料不能疊加,同時水料的分水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分量的拿捏,少則產生橘皮、干煸、弱色的效果,多則會流動、剝落的現象。
在繪制紅綠彩之前,做好準備活動。紅料的制作要注意:首先用乳香油與礬紅按一定的比例進行調和,搓料最終成流動狀、光澤感強,這樣燒制出來的表面細膩、色彩艷麗,否則表面會出現顆粒感、色彩不均等問題。水料同樣如此,只是用水替代了乳香油進行研磨,磨好的水料應放入料碟里,一種顏色的水料對應一個特定的料筆,防止水料之間的摻和,否則燒出來的顏色效果昏暗、渾濁。
費弗爾說過:“人們從過去的行為、事件、趨勢中尋找著或給予著價值,這些行為、事件、趨勢預示著現實,使人理解現實并幫助人們生活于現實之中。”給我的感悟是歷史和現實與未來有著緊密的聯系,正是如此我們必須堅信不疑地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同時中國已經進入了全球經濟一體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不僅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5中國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發揮著巨大的推動力與影響力。筆者希望通過中國陶瓷文化在未來能影響世界,讓世界認識到東方文化并促進各國的文化交流。
鄙人認為不僅僅是對于紅綠彩藝術的傳承,而且還要對其進行再創新。在未來,一次次的傳統民間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的沖撞,必然導致紅綠彩進行新的一次次的創新。正如泰戈爾所說:“一個只顧低頭走路的人,永遠領略不到沿途的風光,生命不在于結果而在于歷程!相對于結果的輝煌或黯淡,追求的過程更顯其意義與價值。”
注釋:
1.方李莉.《中國陶瓷史》(上卷),齊魯書社,2013年12月第一版,第423頁.
2.宋樹峰.《設計之道》,中國鐵道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第87頁.
3.朱樂耕.《論景德鎮的五彩瓷》[J].景德鎮陶瓷,1990.
4.引用,福田繁雄.《福田繁雄海報設計》,第125頁.
5.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人民網,2008年3月.
王武(1987.5- ),男,漢族,安徽省淮南市,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陶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