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劉曉爽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430000)
馬口窯陶器紋飾的造型風格初探
王 欣 劉曉爽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430000)
馬口窯陶瓷是被我們遺忘的一份寶貴財富,長期以來我們對湖北陶瓷關注極少,使之逐漸沒落甚至消亡。馬口窯是湖北省著名的陶瓷生產基地,可以說馬口窯制品是湖北最著名的民間陶器,其紋飾也是風格獨特。因此,我想通過對馬口窯陶器紋飾的造型風格分析,來闡述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魅力。
馬口窯;工藝;紋飾;創新發展
馬口窯,位于漢川市的馬口鎮,被稱為著名的陶瓷生產基地,是湖北最著名的民間陶器。據考證,馬口的陶瓷業距今一千余年歷史,并且長盛不衰,清代詩人曾寫詩句“渺渺群山一水國,孤舟盡目泛清輝”贊美馬口。明代晚期起長江中下游地區包含馬口窯的諸多窯口形成了一種典型風格,與其他時期、其他地區的陶器區別巨大。在這諸多窯口中馬口窯燒制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銷售地域最廣。馬口窯陶器起初是先人用作日常生活的容器。隨著馬口窯文化的不斷傳播與發展,人們開始對陶器外觀的審美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匠會針對不同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來創作出不同風格的陶器,尤其是對陶器紋飾的設計加以發展與創新。
馬口窯陶瓷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的工藝,包括刻、劃、剔、印和技法的綜合。工藝中采用化妝土和手工刻花的技術,在圖案的造型方式上更具獨特的工藝,其裝飾風格獨樹一幟。
刻一般指的是雕刻。陶瓷刻花裝飾是指在未干透的胚體表面,用陶器專屬工具來刻出各種深度和造型的文字與花卉。另外,還有鏤刻的雕刻方式,這種刻法屬于深刻法,雕刻出圓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狀,使其穿透呈鏤空的狀態,形成更為豐富多元的視覺裝飾效果。
劃是陶器的傳統紋飾工藝的又一技法。它是在還尚未干透的陶器表面用尖銳工具淺劃出的線條狀紋飾花紋。它不像雕刻的力度,更沒有鏤刻的深度,但是比印顯得更具肌理感。此工藝的最終效果是由淺淺劃痕產生的細膩、柔美風格的紋飾造型。
釉下剔花是馬口窯的獨特工藝,釉下剔花的做法是將成型胚體套一層白泥,等待稍干時,用特定的刀筆剔刻出各種花式紋樣,因而底部白色上的點線面顯得極其明顯,最后全部套釉進窯燒制。剔花的紋路全在釉的覆蓋之下,火功的調節可以決定釉色的深淺,火功久釉色偏深,火功短釉色則偏淺,最終成果由制作工人來掌控。剔花的紋飾最終效果可達到水潤光澤,造型極具完整性,其紋飾繁縟優美。
印就是將刻有裝飾紋樣的印模在還尚未干透的陶器胎體上拓印出紋飾陶器本身的紋飾在制作過程中被印模印上,在裝飾上更顯自由,更具工藝魅力。此工藝印出來的紋飾典美,造型獨特,線條柔美。
隨著馬口窯文化的傳播,工匠通過不同的裝飾手法巧妙地將內容各異的紋飾運用在不同的陶器上,制作出不同風格的陶器作品。馬口窯獨特的藝術裝飾紋樣,深厚的文化沉淀都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馬口窯陶器上的裝飾紋樣中文字占有比較大的比重,這也是馬口窯裝飾較為顯著的特點之一。從內容上看,解放前多用警句格言、詩詞名段;解放后與政局變化密切聯系,反右、四清、文革等政治運動中的口號、語錄等。警句格言的雕刻體現出人們內在美的氣質以及做人的道理;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文學體裁,運用到陶器的創作之中,從側面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反映出多樣化社會生活的不同側面影響;政治運動中的標語、口號、語錄的裝飾運用是為各種政治運動做宣傳,體現社會精神風貌,彰顯出濃重的時代印記。但是,在文字的運用中,由于工匠的知識所限,較多的錯別字在馬口窯中是比較常見的,這也體現出匠人們隨心所欲、不加掩飾的個性化的創作特征;還有些文字直接表現出作品的出廠時間、用途和當年的售價等作為紋飾加以裝飾陶器作品。醬釉貼花波浪紋酒壇(如圖1)

圖1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馬口窯更是其歷史文化和記載的巨貴寶藏。吉祥圖案源于先人對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于是巧妙地將人花卉、鳥獸、魚蟲、人物借助各種手法創造出吉祥寓意的美術形式,由此巧妙地將傳統的吉祥圖案與馬口窯的工藝相結合。
花卉,指代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醬黃釉剔花壇,頸肩部剔出回紋和纏枝花草紋,腰部桃花,紋飾繁縟優美,實為難得。鳥禽的雕刻一般是簡略抽象頗似卡通,凹凸有致,體現技師的當時心境,醬釉貼花開光花鳥紋柿子壇,鳥兒栩栩如生,生動傳神。魚蟲向來是自由的代表,“如魚得水”更是用來描述工作和生活的和諧美滿,醬黃魚蟲紋酒壇,魚身俏皮可愛,蟲紋圓潤飽滿。人物紋,紋樣處理及構圖雖然比較嚴謹,但極具豐富的想象力,醬黃釉剔花開光八仙人物紋缸,腹四面剔刻出方形開窗,中間每組兩位神仙,人物神態生動,做盛器用。(如圖2)

圖2
馬口窯陶器裝飾紋樣中有反映中國古典小說、戲曲故事的內容,醬黃釉木蘭從軍壇,頸飾三道弦紋,腰腹部剔刻出一個異形開光,內刻木蘭從軍圖栩栩如生,精確傳神,釉水瑩潤光亮。從陶器紋樣中讀到優秀的古典小說中所展示的歷史畫卷,體驗當時的社會景象,無形中承擔了文化傳承的功能。
中國傳統神話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如二十四孝、十八學士等,此類裝飾題材在馬口窯的紋飾中也有較充分的體現,醬黃釉桶形文字壇,內刻“家庭內孝悌為先”“天地間耕讀為本”,具有民國時期二十四孝的風格特征。
荊楚文化是湖北陶器的靈魂,荊楚文化天真浪漫、綺麗動人的審美傾向,完全深入到了藝人的血脈之中。湖北陶器每一件作品都飽含藝人濃郁的獨特風格,是楚人思想藝境的直率反映,幾乎沒有重復件。荊楚大地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主張天人合一,師法自然,湖北陶器正是傳承著這種文化思想,將藝術作品推向了哲學境界,每件作品都刻有生動的文化圖案或文字符號,詮釋著發自靈魂的人生意境.
湖北陶器大氣、雄渾、粗獷,正是楚人的性格寫照。湖北地處我國東西南北交匯之處,這決定了湖北陶器既有鮮明的湖北特色,也有海乃百川的雄渾之氣,吸納、洋溢著各大名窯的先進工藝和思想精髓。楚人注重實效,湖北陶器作品大部分是日常所需的器具,是人們生產生活中經常需要使用的,例如酒壇、茶壺、米缸、泡菜壇等,馬口窯泡菜壇、酒壇;楚人喜變、善循守舊,敢于擺脫傳統的束縛,能夠在不斷否定自我中發展,因此湖北陶器樣式新穎、種類豐富,使人耳目一新。
湖北陶器作品中,幾乎都烙上了湖北各個歷史時期的印跡。它們用豐富生動的圖案、文字和符號來反應當時的人物、事件和時代特征,醬黃釉口號文字壇,“要用實際行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努力生產”,可見當時的百姓生活跟政治運動是多么密切,時代風格尤為明顯(如圖3)。記載了楚文化的發展歷史,是經典的湖北歷史見證,也是中國歷史的見證。

圖3
從初始我對馬口窯文化的不太了解,到現在對其的逐漸深入研究,我意識到馬口窯對于湖北陶器產業的重要性以及不可估量的價值地位。馬口窯是楚文化的一個側面反映,涵蓋了中華傳統美學和楚文化的綜合內魅力,馬口窯的紋飾獨具一格,并且散發著自身的藝術魅力,體現了中國陶器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國民間陶器藝術中的瑰寶之一。
[1]李波.漢川馬口窯陶器的工藝特色[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5.35(5).
[2]劉靖戎.漢川馬口窯制瓷工藝保護與傳承研究[J].湖北大學藝術學院,2011.
[3]陳云.湖北馬口窯陶瓷的造型特征及藝術審美[J].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5.51(5)
[4]胡蘭凌.馬口窯陶器藝術的地域性文化特色[J].湖北經濟學院,2016.13(9).
王欣(1977.8- ),女,漢族,湖北浠水人,副教授,碩士,工作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
劉曉爽(1994.1- ),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工作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