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晨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 215300)
論現代蘇派磚雕的傳承與創新
徐 晨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 215300)
“發展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傳統工藝的蘇派磚雕藝術也是如此,現在我們看到的優秀作品,都是前人在繼承傳統磚雕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結果。前人能夠根據他們的審美觀念創造出一處處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創造出獨特的藝術語言,而我們處于新時代科技如此發達的環境中,為什么不能去探索新的藝術語言與新的藝術形式呢?蘇派磚雕作為磚雕體系中特定的語言符號,在新時代中需要我們繼承傳統開創未來。
蘇派磚雕;傳承;創新
中國磚雕藝術源遠流長,在傳統地域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磚雕藝術特有的理論體系。但是,面對傳統設計方法和地域審美觀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性在磚雕上體現明顯,地域性和文人寫意情懷突出。面對這些特點,發人深思,首先會想到的是地方傳統文化樣式資源對磚雕藝術汲取的靈感,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大師劉一鳴先生在《論蘇派磚雕》中談到觀點:“可以這么說,起源于宋代的御窯‘金磚’,為蘇派磚雕提供了優質的原材料;蘇州輩出的文人墨客,為蘇派磚雕的工藝師們提供著良好的藝術輔導和優秀的圖案;蘇式園林的營造,為蘇派磚雕提供了展示技藝的機會,蘇派磚雕因此形成。”
蘇派磚雕作為特定的磚雕符號,以凝練的視覺形象傳達深刻文人寫意的內涵。在當下視覺信息爆炸的時代,文化的差異性和氣韻的獨特性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磚雕還是故事信息傳播的載體,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磚雕故事需要普世性。
寫意氣韻作為中國文人藝術一種復雜的藝術感受,她的審美追求已經不僅僅是畫面構圖和創作技法可以完全表達的。正如五代荊浩《筆法記》中說到的山水畫的創作方法和藝術準則,指出藝術形象有“真”與“似”之分,認為“似”是“得其形而遺其氣”,而“真”則“氣質俱盛”。從中國傳統山水藝術形式中提出了形與氣韻的關系,直至今日仍然適用。用現代的眼光再次回首去探索蘇派磚雕,我們會發現這是傳統美學精髓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的體現,對于現代創新設計的設計規律、方法及發展趨勢都有著積極現實的意義。
基于蘇派磚雕設計的傳統語境的需求和西方現代設計方法論的思維定式,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人的內在需求不斷提升,蘇派磚雕設計中既強調符合現代審美的形象特征,又要求傳統寫意內涵特色的表達。從傳統中吸取設計靈感,結合時代設計是每位傳統文化傳承者的任務,即在傳統借鑒的理論探索中傳承與創新:
第一,對磚雕傳統藝術的外在形式、表現元素及表達語言的藝術美的形式進行借鑒。這種借鑒的形式比較直接,傳統的磚雕作品常常有比較鮮明的圖案敘事性元素的呈現,例如“漁樵耕讀”圖,分別代表傳統農耕社會的四種職業,很多也是官宦用來表示退隱之后生活的象征;“福祿壽”圖,福祿壽是漢族民間信仰的三位神仙,寓意長壽幸福仕途遠大;“鶴鹿同春” 圖表達了人們企求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因此,磚雕故事借“形”的表達,“意”的延伸,“勢”的傳承,綜合這三方面應用于一身。
傳統蘇派磚雕通常用于裝飾門樓與山墻,表現形式比較獨特,高高在上的感覺讓人觸不可及,這也是人們的審美情趣對古老藝術的回歸,給現代建筑增添了傳統色彩,但是我們會發現只要一談及磚雕,就很自然地和建筑聯系在一起,磚雕與建筑在幾百年的合作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即好的歷史性建筑必定會有好的磚雕紋樣出現。
如今科技發達,人們的審美和鑒賞要求在不斷地改變,磚雕的傳統表現形式是否也可以接受新的挑戰,成為像文人手中把玩的物件呢?比如蘇州科技大學莫軍華副教授為臺州設計的代表性城市禮品——磚書(圖1、圖2)。整件作品以臨海的江南長城為臺州的重要文化歷史符號,將早先散落城市角落的老墻磚,一分為二,左邊鐫刻臨海古城歷史遺韻、右邊雕刻臺州新城的壯闊風貌,猶如書本,開合間記錄古今、穿越今生,是為“磚書”。DVD刻錄關于臺州城市發展的紀錄片,講述臺州古城與新城共同發展格局。磚雕左右兩部分用蝴蝶型銅活鉸鏈連接,寓意招商引蝶,不銹鋼鏤空雕刻的卡子是漢字“臺州”與“卍”字符同構的圖形,寓意臺州萬福,也增強了牢固性。用線刻的形式在老青磚上刻繪“戚繼光造船”和“戚繼光抗倭”的故事,可以作為茶盤使用,品味臺州。茶杯采用釉上彩仿青花釉里紅效果,批量生產可以用轉移印花的方式降低成本。作品集翻閱、品鑒、回憶歷史為一體,又能捧在手中,突破了傳統磚雕作品矗立于高高門樓之上的形式概念。

圖2
第二,融合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念,挖掘蘇派磚雕藝術形式背后的美學特征與文化內涵,結合現代審美法則,闡釋形式美。張旭在《蘇州民居門樓磚雕裝飾藝術文化探析》中說到,“江南秀麗的自然環境集聚了清秀、細膩、富有詩意的江南文人墨客,藝術、文學思想在這個易于抒情的環境中進行激勵與碰撞,多元化的文人思想影響著蘇州藝術、建筑、民俗的各個方面,滲透在人們對環境的審美意境當中,并以獨特的文人風范關愛著居住環境與生活情調。”強調傳統磚雕設計充分利用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美學精神與傳統文化完美融合,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化為整個民族精神品質的象征,進而將其繼承和發揚。這些觀點從美學觀念和傳統文化的視角解析蘇派磚雕藝術形式的美學規律,結合現代審美語境探索蘇派磚雕藝術的方法論顯得更加有意義。
第三,傳統與現代設計融合的新思維的構建,是現代磚雕設計圖形應用的創新表達。呂伯生在《傳統磚雕的裝飾藝術及其傳承發展研究》一文中提出“磚雕裝飾如果想不斷被傳承和發展下去,就要不斷創造出適合現代人的磚雕風格和工藝”。他將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的深層結構中的“巧”的獨特性,與現代設計方法的理性邏輯思維融合,然后進行再創作。在評價民俗風格的同時需要與時俱進研究傳統蘇派磚雕形式美的視覺規律表現。
現當代的蘇派磚雕藝術作品,首先在理論上必須依據傳統蘇派磚雕的設計方法論,這里包含了幾個方面:
1.蘇派磚雕的材質選擇必須是蘇州當地產的優質青磚;
2.蘇派磚雕藝術具有一定的傳播功能,根據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的理論依據,設計磚雕圖案在磚雕文化傳播中的特殊性;
3.蘇派磚雕藝術設計形態美學的評價依據需要符合時代審美的需求。
其次,蘇派磚雕藝術的發展要保留原有的傳統寫意氣韻:
1.在技法、風格和歷史文化故事上面要以磚雕的歷史文獻為理論依據;
2.中國傳統思想的哲學理念和審美思維模式是現當代磚雕藝術發展中結合現代設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整件作品要體現出傳統的江南文人氣質。
縱觀世界范圍的現代工藝美術發展的狀態,我們會發現,日本的現代工藝美術設計發展與傳統文化化的融合是做的比較成功的,他們十分重視傳統藝術的再設計與再創造,這樣不僅能緊跟現代設計的潮流,而且還能很好地保存和延續民族的審美風格和文化內涵。因此在探索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方法的研究中,日本的成功經驗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正如平面設計大師福田繁雄先生曾經指出:“設計中不能有多余”。從這個觀點中不難看出他的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的“恰倒好處”有某一個共通的契合點。當傳統與現代碰撞時,怎么樣才能產生美麗的火花,這就要求我們如何去把握這個“恰到好處”的度,既不能貶低任何一方,又不能把其中的一方過渡夸張,我們還是需要有借鑒地去傳承和創新,把蘇派磚雕藝術在新時代發揚光大,充分體現“設計創造價值”的現實意義。
現代蘇派磚雕藝術作品,從文化審美與藝術審美兩個方面對傳統蘇派磚雕進行再設計,繪畫圖形中的“氣韻”美學觀念和現代設計形式感的共存,促使新型磚雕藝術中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相互作用,共同提升了磚雕藝術的內在品質。
[1]劉一銘.古建筑磚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劉一銘.論蘇派磚雕[J].蘇州: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
[3]張旭.蘇州民居門樓磚雕裝飾藝術文化探析[J].北京:藝術教育,2012.
[4]姬舟.吳縣東山地區香山幫磚雕藝術考察與探索[J].廣州:美術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