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清流潤民心


村口綠水長流,環繞村莊,花草樹木在兩岸有序排列;村內澇池周邊像小型湖泊公園,河塘水質清澈,水中荷花盛放,岸邊楊柳低垂,田間白鷺翩翩。這樣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美景,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宗旨和理念。
當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持續增加,農村環境形勢嚴峻,“臟亂差”問題依然突出。據悉,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生活垃圾約2.8億噸,生活污水約90多億噸,人糞尿約2.6億噸,絕大多數沒有處理,隨意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農村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水系,成為主要的水污染源。據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污水處理率僅為22%。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狀況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安全、鄉村面貌,影響了城鎮化建設進程。“治污”刻不容緩!
2017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印發《“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我國將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到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縣城不低于85%,其中東部地區力爭達到90%;建制鎮達到70%,其中中部地區力爭達到5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提前一年完成。
沖鋒號角已經吹響。全國各地密集打響“治水”戰役:為守護一江碧水,黃山市先后實施了城鄉污水治理、農藥集中配送體系建設、農村垃圾與河道整治等一批重點項目,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道路;東莞市毛織名鎮大朗根據實際,通過加強工業污染源頭管控、完善截污次支管網建設、擴建污水處理廠、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推進內河涌整治等五方面舉措,全面打響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四川綿陽市高新區加快推進河長制和流域河流整治工程,總投資13億元的草溪河綜合整治工程已全面啟動,水上漂浮物清理、畜禽養殖污染整治、飲用水源治理、“兩河四岸”違規排污口排查整治、生活污水處理等工作正在穩步實施中……
鄉村之美,美在自然的淳樸,美在人與生態的和諧相融。一條溪流里流淌著的濃濃鄉愁,或者逐水而生的水鄉生活情節,都是城鎮化進程中不可磨滅的精神底色。
呵護從記憶里流出的萬千鄉愁,守護心中的美麗家園。舉國上下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藍圖,全面下一盤治水大棋,還自然以本真,重現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情畫卷。
重整山河待后生,碧水清流潤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