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471000)靳勝燕 楊新芳 張英英
腦梗死是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發病以中老年人多見,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快的特點,可造成一系列的神經功能障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以前在臨床多重視治療,而忽視功能康復訓練,效果不甚顯著。近年來我科對腦梗死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功能康復訓練,有效地促進了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2016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腦梗死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40~70歲,平均(60.31±7.10)歲。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38~70歲,平均(61.02±6.95)歲。兩組患者在治療前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附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變化比較(±s)

附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變化比較(±s)
注:經t檢驗,*P>0.05,#P<0.05。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24.15±5.17 16.17±3.63觀察組 50 23.98±4.84* 11.36±3.23#

附表2 兩組治療后疾病總有效率比較(%)
1.2 方法 入院后對照組給予控糖,控壓,保護腦細胞等綜合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功能康復訓練。兩組均在康復訓練后3個月觀察療效和神經功能缺失評分(NIHSS)的變化。
1.3 功能鍛煉護理
1.3.1 語言功能訓練 腦梗死患者常遺留言語不利甚至失語等后遺癥,因此患者的語言訓練至關重要。輕者可讓患者聽音樂訓練,使患者跟著音樂進行學舌或唱歌,使患者多聽以刺激聽神經。重者可先對患者進行矯正口型,指導訓練喉舌的功能,發音訓練從簡單的一個音節到多個音節,從簡單到復雜,從一個單詞到整個句子訓練。逐步糾正其發音。
1.3.2 肢體功能鍛煉 當患者臥床期間給患者按摩防肌肉萎縮,并進行被動訓練,進行屈膝運動,及時翻身。病情相對穩定后開始給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不能下床的可自行屈髖屈膝,握拳,抬肩等訓練。當患者能夠下床活動時,鼓勵患者下床進行功能訓練。鍛煉從坐立開始,到自行行走運動訓練,循序漸進,時間由短到長,運動量由小到大。鼓勵指導患者學會生活自理的能力,可以從簡單的漱口、梳頭等簡單運動開始,直到患者自己可以完成擰瓶蓋、系鞋帶、穿衣等復雜動作[2]。
1.4 療效評定 參照患者NIHSS評分的減分率評定:NIHSS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重,分值越低表示神經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用SPSS13.0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顯著差異。
兩組的NIHSS評分在護理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的NIHSS評分在護理后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兩組護理后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腦梗死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及多發病,臨床表現出一系列的語言、肢體功能障礙。為了促進患者的語言、肢體功能的恢復,除了臨床常規治療外,還應給予語言及肢體的功能訓練。本次研究顯示,給予患者語言功能訓練能有效促進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給予肢體康復訓練指導,可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結果顯示,觀察組在NIHSS評分的改善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在疾病總有效率改善方面,觀察組也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訓練指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患者的語言及肢體功能,促進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提高治療療效,對促使患者回歸社會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