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471000)張維娜 趙曉娟 郭瑾潔
哮喘是臨床呼吸內科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針對哮喘患者,在實施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有效護理,對于促進患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1][2]。為此,本院對86例哮喘患者實施了全方位護理與常規護理,旨在探討全方位護理的臨床護理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哮喘患者86例,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齡(35.6±11.2)歲,平均病程(4.2±1.5)年;研究組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齡(34.7±11.4)歲,平均病程(3.9±1.1)年。入組患者均確診為哮喘,兩組在一般資料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1 兩組肺功能評價比較(±s)

附表1 兩組肺功能評價比較(±s)
注:組間比較P<0.05(下同)。
組別(n) PaO2/mmHg PaCO2/mmHg FEV1/%研究組(n=43) 31.6±3.4 95.2±2.8 47.1±3.1對照組(n=43) 55.8±4.1 71.8±3.6 33.5±3.3

附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病情監測、指導定期鍛煉、保持病房環境整潔舒適等常規的護理干預;研究組則在以上基礎上給予患者全方位護理干預,內容包括:①飲食護理。患者哮喘發作的原因多為過敏,因此盡可能選擇易消化食物,注意營養上的搭配,多以清淡食物為主,可適當食用紅棗、蓮子、銀杏等滋補食材,盡量少食用魚、蝦與辛辣刺激的食物。②分類護理。對患者進行分類,將其分為兒童患者、成人患者、經期女性患者以及老年患者,根據不同類型患者的不同特征,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并為其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方案。③心理護理。護士需要積極主動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努力拉近與患者的關系,從而在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上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給予其鼓勵、關懷,幫助其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并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與治療的意義,針對存在恐懼、焦慮等情緒的患者給予其適當的心理輔導,以提高其治療的配合度。
1.3 觀察指標 護理后對患者肺功能(PaO2、PaCO2、FEV1)改善情況進行測定,同時利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的調查,問卷總分100分,將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80分)、比較滿意(60~80分)與不滿意(<60分)三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比較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1.0處理數據,平均數據以(±s)表示,兩組數據比較用t檢驗,對比率用x2檢驗,以 [n(%)]表示例數資料,組間比較差異具統計學意義時P<0.05。
護理后觀察,兩組患者肺功能評價情況比較如附表1所示,而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則如附表2所示,通過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研究組肺功能評價情況與護理滿意度皆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有意義(P<0.05)。
哮喘在發病時,患者通常出現呼吸困難、咳嗽與胸悶等癥狀,而嚴重的患者可在夜間或凌晨出現暫時性低氧血癥。而哮喘作為一種慢性疾病,要想徹底根治,不僅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加強臨床護理也尤為關鍵[3]。
在哮喘患者的護理中,傳統常規的護理已經難以滿足現代醫學對臨床護理的要求,從患者實際情況出發,給予其全方位的優質護理是臨床護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研究組患者實施全方位護理,患者的肺功能評價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均優于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P<0.05),該結果提示:全方位護理在改善哮喘患者肺功能以及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使其積極接受治療上具有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全方位護理能夠有效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同時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