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中醫院(336000)易華云 陳玉蘭 柳娜 張婷 柏蘭
骨科疼痛特別是慢性疼痛是一種不能夠使用心理或者是生理障礙給予解釋的一種持續性疼痛癥狀。不良情緒或者社會問題是直接導致疼痛的重要原因,經過檢查和診斷并未發現身體病癥[1]。
1.1 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于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例。實驗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在21歲~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2±1.5)歲,疼痛時間在2.5個月~2.5年之間,平均疼痛時間為(7.5±1.2)個月;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在22歲~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3±2.1)歲,疼痛時間在1.5個月~1.5年之間,平均疼痛時間為(7.3±1.5)個月。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具有均衡性,P>0.05,且其基本資料沒有明顯差別,存在可比性。

附表 兩組患者的總體治愈情況對比[n(%)]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性的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接受中醫藥配合情志的護理方法,具體見討論。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的整體護理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處理數據,只有滿足P<0.05時,才可認為差異在統計學當中存在意義。
實驗組患者接受護理后的總體有效率37例(92.5%)顯著高于對照組23例(57.5%),P<0.05,兩組差異于統計學而言有意義。如附表所示。
中醫藥配合情志的護理方法主要包括:其一,詢問患者病史。疼痛是患者出現身體不悅的一種情況,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臨床過程中對于疼痛的原因以及部位的診斷,需要依靠仔細詢問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及病史,進而獲取全面的病史資料,仔細觀察并檢查患者的各項身體體征,如:引發疼痛的原因、疼痛的程度以及部位、是否存在放射性疼痛、疼痛的急緩以及加重或者緩解疼痛的因素等。不僅需要注重對于疼痛的評分結果,同時還需要根據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行為以及功能等方面給予全面的評估。其二,予以準確的心理評估。疼痛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心理過程,疼痛過程中患者的感受以及耐受能力均受到主觀意識以及情緒的影響。而慢性疼痛患者的主要癥狀為情緒反應過度以及其他的心理壓力等,由于患者存在不良的心理情緒,因此,需要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以及在疼痛過程中與之相關的心理因素等,如:身體創傷、精神創傷以及心理問題等。其三,合理應用中醫藥[2][3]。中醫藥是遵循活血養氣以及通則不痛的原則,基于上述理論,在臨床過程中治療慢性疼痛,需要以疏肝解郁以及活絡經脈為主要原則,進而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根據中醫藥理論,四診合參的理論基礎上做到藥證統一。常用的中藥藥劑為:熟地、山藥、當歸、澤瀉、白芍以及五加皮等,主要達到補益肝腎以及強筋壯骨的效果,多用于肝腎功能異常等癥狀。其五,加強情志護理。由于患者長時間臥床休養,病程時間較長,加之疼痛的干擾,進而造成患者出現恐慌以及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中醫藥領域提出“百病皆于氣”,認為情志不良將是導致肝腎郁結、氣滯淤血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需要加強情志護理。
綜上所述,在骨科慢性疼痛過程中予以中醫藥配合情志的護理方法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可廣泛用于臨床護理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