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471000)劉海燕 毛華 郭瑾潔
手術室作為患者實施手術治療的重要場所,隨著醫療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患者自我保護意識的提升,對手術室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減少護理中的缺陷,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服務成為手術室護理亟待解決的問題[1][2]。本院為全面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選取了102例手術患者采用了常規護理與風險護理管理以進行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實施手術治療的102例患者展開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51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3∶18,平均年齡(41.2±11.2)歲;研究組男女比例為32∶19,平均年齡(39.7±10.3)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研究組則在手術室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風險護理管理,主要包括:①通過對手術室醫護人員定期進行培訓、考核,從而使其業務能力、專業技能提升;②增強醫護人員對風險管理的意識,提高其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責任心,通過加強風險培訓以增強其手術室風險處理能力;③實施人性化的護理管理,對醫護人員的作息時間進行合理安排,以保證醫護人員在手術室各項工作中精神處于最佳狀態;④針對手術室護理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科學的等級劃分,根據護理風險的等級合理安排醫護人員;⑤建立與完善手術室風險管理機制,用于對術前患者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并提前做好應急措施;⑥對手術過程以及患者情況進行詳細的跟蹤記錄,以方便在發生風險事件時能尋找問題的根源。
附表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

附表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
注:組間比較P<0.05。
組別(n) 基礎護理 安全管理 無菌情況 物品管理 護理記錄研究組(n=51) 96.8±4.7 97.2±3.8 96.4±3.9 95.5±5.8 94.7±3.3對照組(n=51) 82.0±5.4 84.3±4.1 82.7±4.6 81.3±4.4 80.2±4.0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同時自制評分量表讓患者對兩組護理質量進行評分,評分內容包括基礎護理、安全管理、無菌情況、物品管理以及護理記錄等,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利用SPSS20.0處理,文中平均數以(±s)表示,例數用[n(%)]表示,兩組數據比用t檢驗,X2檢驗組間對比率,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顯著意義。
2.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基礎護理、安全管理、無菌情況、物品管理以及護理記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兩組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在護理期間,研究組出現1例切口感染、1例意外傷害和1例記錄失誤,故風險事件發生率為5.9%(3/51),而對照組則出現4例切口感染、3例意外傷害以及3例記錄失誤,故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9.6%(10/51),經比較,研究組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室護理風險是指在對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臨床護理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事故,手術室風險事件不僅會影響手術的正常進行,同時對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也產生了較大威脅[3]。因此,做好手術室風險管理工作是手術室護理的重點內容。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手術室風險事件發生率5.9%遠低于對照組患者的手術風險事件發生率19.6%;與此同時,研究組的各項護理質量評分亦高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表明,通過實施風險護理管理,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全面提升醫護人員的業務能力與專業素質,能夠從根本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從而減少手術室護理過程中患者發生護理風險事件的概率,保證手術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風險護理管理應用在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中,對于提高護理質量、減少手術室風險事件的發生具有顯著效果,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