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
企業家們聚在一起都在講“大勢不可為”,HR們在一起該講些什么?顯然,再來講人才戰略、激活中堅這些似有遠水不解近渴之嫌,老總們已經站在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打量自己的HR了。除了生產、銷售,所有的部門,包括人力資源管理部統統都要“效能化”,要直接為企業創造效益,這就是現實。不是說好了人力資源部負責員工的選育用留嗎?不是說好了管理部門與業務部門要分類考核嗎?現實卻是行走在經濟“L”形的谷底之上,沒人再享有“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特權,企業再不允許任何部門任何人轉嫁經營壓力,對利潤指標視而不見了。這當口,來歷數HR們那些自以為是的花活兒似乎有補刀的嫌疑,殊不知不走低效之路就是向“效能化”的靠攏。
好廚子與壞廚子

一家經營海外高星級酒店的HR是這樣被自己的考核打敗的。為了在當地酒店打響中國品牌,打出酒店特色,集團不惜聘請粵菜廚師團隊攜配套精美餐具遠渡重洋,只為遠來的和尚會念經。HR們也著實在考核上下足了功夫,每年都要在廚師回國休假時安排他們參加國內培訓基地的考核,為的就是不失水準。然而,無論是在酒店用餐歸國的中方人員,還是負責考核的基地人員,都認為廚師們的粵菜是越來越不正宗的“越”了??偛荒苎郾牨牽粗频甑慕洜I偏離預期的軌道吧,何況是一家盈利指標箭頭向上的酒店呢!于是HR們揮舞著考核不合格的大棒,換掉了行政總廚。正當HR以為自己打響的是酒店特色風味保衛戰時,新任行政總廚回國時帶回來的卻是一肚子埋怨。正宗的粵菜根本不適應當地的口味,當地的中方業主大多是四川人,無辣不歡,本地人口味又重,對粵菜的精美并不買賬,為了完成利潤指標,他也只能嘗試著用酒店原有廚師們的“迷宗菜”去討好食客……不知道HR們還有多少自以為是的考核指標在企業野蠻生長呢?對關鍵領域和關鍵業務的重視,不是隨意的考核加碼,而是懷著談戀愛般的真誠“在一起”,只有“在一起”有了深入的交流,才有了考核評判的資格。好的HR要想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獲得話語權,就要從與企業各崗位談一場認認真真的戀愛開始。
定崗定編與“啃老族”
要說起職場“啃老族”來,HR們一定逃不了干系。幾乎稍有規模的企業從建立到規范,都走過定崗定編之路,HR們功不可沒。但這時代變化快,這面還在遣責血汗工廠,那面人家已經開始引進機器人生產線了,只剩下工人們藍瘦香菇的無奈;這面喊要抵制某貨某貨,那面人家已然紛紛撤資,只剩下無所作為的蠢貨在空喊口號……定崗定編之初的生產現狀、員工構成基本不變,是崗級、崗等、崗序合理,編制、層級、部門分設合適的前提,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定崗定編來回應當下的用工需求,是HR們的拿手好戲,不知有多少回讓其他部門經理們無言以對。這種埋頭啃老的花活兒,只會使企業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成為一句空話。更打臉的是,有些HR們在崗多年,尚未了解企業各專業是如何分工協作、究竟哪些崗位的哪些人出活兒,就敢承接減員增效的大活兒。某國有企業一個已失傳多年的工種銑工居然保留著三個崗位的定編,而急需的網絡運維人員卻一直是編外運行,薪酬如何發放一直要靠“研究”來確定。斗膽地問一句,公司定崗定編何時能修訂呢?人家說“上面沒要求”,再問HR,你這么任性上面知道嗎?那些工資標準多年不修訂的企業或許不是HR們想啃老,也許真的是“上面”在啃老。經濟高位運行時,各行各業都在逆風飛揚,但高增長的大潮退卻,職場“啃老族”們可能只能“裸游”了。
流程再造與減員增效
同是與人力資源管理息息相關的專業詞匯,減員增效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火藥味兒,而流程再造貌似就高大上了許多。按說這兩者本無直接關系,但當HR們熱衷于為老總們獻減員增效之策,卻不愿提流程再造之法的時候,似乎就有些不大厚道了。減員增效與流程再造的差距主要在對業務的深入研究上。經常聽到一些企業用工壓縮百分之多少的說法,如何壓縮、壓縮之后除了節省了人工成本外還有哪些收益,這恐怕是玩花活兒的HR們最不愿提及的話題。而現實是源于亞當·斯密式分工的定崗定編中,對低價值工作環節的考量、對協作成本的評估、對決策信息傳導的影響,這些隨著企業業務拓展會逐步顯現出來的問題,往往被HR們隨意束之高閣。因為這一過程中要深入到業務層面,既要看得懂財務報表又要說得清生產流程,要把生產環節與生產崗位的對應關系弄得清清楚楚,才能玩得轉流程再造,對長期在管理崗位喝咖啡的HR們來講,恐怕這正是他們的短板。于是繞道而去,玩一些花樣翻新的績效考核,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時間久了,在員工的印象里,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成了企業中的象牙塔,HR們也樂用減員增效之類的手法應對企業經營的各種低谷,似乎一減就靈,不管企業的出血點在哪里,一律拿人工成本說事兒。當然,僅靠企業流程再造這一項工作也不可能讓HR們走向“效能化”,而是說類似需要深入生產、銷售一線去做的工作都不曾受HR們待見,而一些自以為是的行政命令卻被HR們玩得得心應手,暴露的是有些HR不斷被企業邊緣化的死穴。
土技師與洋專家
在人才選用育留各個環節中,喜歡玩花活兒的HR們總有自己的省力大法。以培訓說事兒,對教師講課費的支付,HR們總喜歡以“標簽”行賞。請到國家部委的官員、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等等均有相應課酬標準,至于講什么不重要,或許HR們會說,專家請來不易,身價也只能是隨行就市。但到內部培訓師的講課課酬發放時就可以有接地氣的發放標準了?但留心看去,各企業通行的做法大都是按職稱發放,至于課件做得如何,講課效果如何,只與評估表有關,與教師講課課酬無關,致使內部培訓師隊伍得不到有效激勵,大國工匠往往都淹沒在這些花活兒里。曾經很認真地填寫課程評估表,但最后發現這些評估表唯一的作用是顯得HR們很盡心負責而已。
老實說,HR們的薪酬水平與他們在企業中應有的擔當相比,確實還有差距。但即便是為了不讓自己在老板、中層、員工的質疑中整日焦頭爛額,就應該去花活兒、出實招,這是HR們的上上策,愿HR們都能在“效能最大化”的催促下逆風飛翔。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