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摘要】在生態河道治理中,為更好地實現“治污、防洪、還生態、促發展”的目的,應當將“回歸自然”和“以人為本”相結合,樹立牢固生態和諧理念,盡管我國城市有關部門在黨和國家的生態環保政策引導下,在城市生態河道治理與設計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是在實際的在城市生態河道治理與設計方面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態河道治理與設計,提高城市生態河道功能與環境雙豐收、雙效益的目標。基于此,本文就圍繞河道生態治理的規劃與設計展開分析探討,以供相關人士的參考。
【關鍵詞】河道;生態治理;規劃;設計
引言:
城市河流綜合整治的根本目的是是創造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和諧共生的局面?;诖隧椖繕耍覀儽仨毮贸觥按笠巹潯⑸钪卫怼钡臎Q心,在規劃中體現配套設施,下大力氣來構筑城市的特色景觀,因此不僅僅要求我們要做到“防洪、水清、岸潔、有綠”,更重要的是要發揮河流在改善城市景觀、生態環境與空間組織方面的潛在優勢,達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贏目標,實現永續為人利用。只有做到這樣,河道綜合整治才能稱為真正意義的成功。
1、河道生態治理規劃與設計的基本原則
1.1統籌規劃,綜合治理
河湖水系建設是城市建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進行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河湖水系治理規劃必須統籌考慮到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要求,合理確定規劃治理標準、原則、方法。通過全流域的雨洪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源調度補給、水質凈化等工程、非工程措施,實現對河湖水系的綜合治理。
1.2多功能協調
隨著經濟的發展,河湖水系的功能越來越多元化,在治理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功能需求,不可片面強調防洪、排水等功能,忽略水系的生態功能,但也不可一味地強調生態維護,而降低了防洪、排水安全要求。兩者要相輔相成,才能更好的進行河湖水系建設。
1.3人與自然和諧
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的,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們必須尊重自然,認知自然。在水系的治理過程中,我們要充分保護河流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創造親水空間、水陸過渡帶等,維持生物多樣性,同時也可以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2、河道生態治理規劃的分析
河道治理規劃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的動態規劃目標,科學的規劃應為未來的規劃更新提供空間,以適應將來的社會發展需求。科學規劃要做到以下幾點:
2.1綜合性
河道生態治理應在保證河道防洪、排澇、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河流的生態、水質凈化、生態景觀等功能的需要,同時要兼顧親水活動的安全。
2.2協調性
體現河道及周邊區域發展的特點,生態景觀要與周邊景觀相協調,注重沿線的整體風貌。
2.3自然性
堅持恢復河道自然水生態系統,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前河道的形態、地形、水文等條件;物種的選擇及配置宜以本土為主,構建具有較強的自我維持及穩定的水生態系統。
2.4經濟性
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因地制宜、節能高效;統籌前后期建設管護,盡可能降低前期建設成本和后期養護費,實現河道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發展。
3、河道生態治理設計的分析
3.1因地制宜、生態護岸
生態護岸是一種新型的護岸技術,它集防洪效應,生態效應,景觀效應和自凈效應于一體,是生態河道治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態護岸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3.1.1自然原型護岸
自然原型護岸指只采用種植植被保護河岸、保持河岸的自然特征。
3.1.2自然型護岸
自然型護岸不僅種植植被,還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強河岸的抗沖刷能力。
3.1.3多自然型護岸
多自然型護岸是在自然型護岸的基礎上采用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具有更強的抗沖刷能力,能抵御更加猛烈的洪水。這也是目前我國應用最廣泛的生態護岸形勢。
3.2親水岸線設計
所謂的親水岸線就是在確保河床灘地穩定、河道堤岸安全的前提下,根據河勢,改變慣用的僵硬的岸線設計,以原有的河岸線為基礎,打造多變的河底線和河岸線。
沿河建設生態景綠化工程,一般是以景觀植物造景為主,充分利用現有植物資源,根據植物的形態、色彩和季相變化等特點,合理、科學的對植物進行配置。同時,因地制宜,設置景點:
3.2.1空間較窄,游人活動受到限制的地方,硬根據地勢適當布置濕地公園、生態園林等景觀,為水生動植物和鳥類提供棲息的場地。
3.2.2空間較為寬闊的地方,應適當開辟淺河道,使游人更加容易進行親水活動。
3.2.3小河道兩側用棧道或小橋連接,增加情趣。
3.2.4大橋兩側,可以設置迎賓園,烘托迎賓的熱烈氛同。
4、河道管理的措施分析
4.1河道保潔措施
水行政主管部門可根據河道自然狀況建議政府建立村組、鄉鎮、縣區河道保潔專業化隊伍,劃分保潔責任區域,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落實保潔責任,負責責任區河道水面、堤岸、綠化帶、景觀設施的保潔和管護,城區則納入城市園林、環衛管理,同時應接受河道管理機構的督查檢查,以實現水面無垃圾、無漂浮物,水中無大面積水草,堤岸路面無垃圾和雜物,花草樹木無枯死,公共設施無損壞的目標。保潔經費列入社會公益事業支出,由市縣(區)兩級財政納入預算予以撥付。
4.2河道稽查措施
堅持河道管理稽查措施,及時發現、依法制止、嚴厲打擊河道內亂采亂挖亂建,危及堤防、護岸、涉河工程設施安全的河道違法行為和事件。以促進環保、環衛、園林、市政等部門加強河道水質監測、衛生保潔、堤岸綠化、涉河工程設施建筑物維護等,增強與河道管理機構之間的相互溝通與協作,共同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執法素質,還河道生命健康,還河道護岸、堤防、涉河工程設施建筑物一個安全運行的外在環境。
4.3水質監測措施
做好河道水質監測,促進村鎮、城市截污工程建設,促使污水處理達標排放以補給河水,縮短河水置換周期,提高河水自凈能力,改善河道水生環境。合理設置河道取排水口,適時調度河水防止枯水期河水斷流,準確測算河水納污容量確定河道納污標準,切合河道實際規劃建設水功能區等。做好河勢與涉河工程設施監測,為河道演變分析、涉河工程設計建設提供數據,為依法拆除河道違法建筑、限期改建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涉河工程設施及建筑物提供依據,為河道采砂整治與采砂規劃編制、涉河工程設施安全運行、防汛減災等提供保障。
4.4做好安全檢查
堅持河道護岸、堤防、涉河工程設施安全檢查,及時拆除河道違法建筑、限期改建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涉河工程設施及建筑物,為河道安全度汛創造條件。堅持涉河工程項目建設安全檢查,力求建設單位、施工企業按照涉河工程建設申報審批程序、技術標準、河道管理規定等進行施工建設,形成以堤防、護岸、涉河工程設施為中心的安全河道。
結束語:
綜上所述,所謂生態河道,不僅要有河流的傳統功能,如: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等,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河道的環境,提供怡人的綠色生態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要考慮生物的多樣性,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這樣既有利于保護河道水環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我凈化能力,確保河道中水生動植物的繁衍生息。
參考文獻:
[1]徐國賓.論城市河道整治與景觀生態設計[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4.
[2]錢德琳.生態之河理念及設計思路探討[J].中國水利,2013.
[3]鐘云清.城市河道生態建設與治理探討[J].中國水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