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
摘要: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是我國發展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基礎,《工會法》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部分新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關鍵詞:《工會》;和諧勞動關系
勞動關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和諧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和雇傭者雙方處于和諧融洽的良好狀態,它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國家興盛強大的重要基礎。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勞動關系發生深刻的變化,相關法律也應針對問題不斷調整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我國勞動關系和諧發展。
一、《工會法》與工會
《工會法》是我國政府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而頒布的法律,《工會法》 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工人階級和工會組織在我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且針對工會的性質、權利及義務、組織原則和活動準則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它體現了工人階級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特色和時代特點。工會是為了維護我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而設立的機構。
二、《工會法》實施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一)地方企業工會組建較難
《工會法》自2001年實施以來已有一段時間,但部分地方企業對于《工會法》的認識還存在問題,對工會的性質和作用也沒有足夠的認識,其主要表現為:首先擔心工會開展活動會影響到企業的運營和發展;工會的建立和開展活動都需要經費作為支撐,企業肯定需要撥款支持其發展影響公司的經濟效益;最后,企業認為職工會依靠工會抱團維護自己的權利,影響公司的威信和穩定發展。所以,部分企業會想方設法干擾甚至阻止公司工會的建立。 雖然,《工會法》中規定對于阻撓職工參加和組織工會的,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公司改正;如果不改正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但是,對于勞動部門或縣級管理部門處理的程序和時效等具體問題缺乏具體規定,不易落實。
(二)工會的會員資格不明確
在《工會法》中規定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勞動者可以成為工會會員。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出現很多新型行業,勞動者的就業方式和企業用工制度都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如今發展飛速的第三行業,第三行業以服務業為主,其中的部分勞動者比如職業保險代理人、中介服務機構成員等從業人員他們的勞動收入不同于以往以固定工資為主,而是取決于其業務能力和業務提成;很多企業的用工制度也存在差異,他們與《工會法》規定中的“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體力或腦力勞動者?!眹栏駚碚f,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有收入無工資”,這就與《工會法》中的的入會標準不相符,企業以此為理由限制部分勞動者進入工會。
(三)平等協調權利難以保障
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我們需要通過法律途徑,協調和維權保障自己的利益。《工會法》的推行和工會的建立就是為了讓勞動者和公司通過合法途徑協調緩解雙方矛盾和維護雙方的權利,但是,部分企業經常會出現拒絕協商的現象,為了維護廣大職工的利益,我國普遍實行集體合同制度,集體合同制度的核心是平等協商,但是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真正由工會或者職工代表與公司平等協商簽訂的集體合同的比率還沒有超過四分之一。部分地方企業尤其是非公有制企業鉆法律的空子,將《勞動法》中的“可以進行平等協商”理解為是否決定企業與職工代表平等協商,企業擁有選擇權,并不是強制性的。其次,部分企業認為自己是公司制企業,就不應該只按照《工會法》執行,應按照《公司法》辦理,《公司法》則規定企業在決定工資福利時應征求工會的意見并邀請其出席會議,并沒有雙方要平等協商的規定,這就使雙方平等協商集體合同變成空談,而因為合同規定不平等損害勞動者利益的行為依然時有發生。
三、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的若干建議
(一)法律硬性支持建立工會
《工會法》雖然已經經過多次修改,但仍然存在部分問題需要通過修改法律來從法律層面來保障和諧勞動關系的建立。在《工會法》的第25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有會員25人以上的,應當建立基層委員會。”這條法律讓不想建立工會組織的公司尋找各種借口推遲甚至阻礙公司工會的建立。所以,這條法律應該改為:“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有會員25人以上的,必須建立基層委員會。”對于遲遲不肯建立工會的公司,法律要規定其責任部門和勞動部門處理的法定程序和時效,保證其工會的建立。
(二)重新界定入會勞動者資格
針對從事新工作種類的人們的入會資格,《工會法》應重新對第三條做出修改,肯定他們勞動者的法律地位。其次,他們雖然以業務收入為主要收入,從事的是第二三產業的職業,但我們應該承認其仍然具有工人階級的屬性,他們也存在的一定的勞動關系,其關系是建立在特定的勞務公司或中介公司之中。其次,我國《勞動法》中規定的勞動報酬和服務行業的勞動者的報酬都屬于薪金,不過其支付周期和形式同一般工資有所不同,最大限度的鼓勵幫助職工加入到工會中,更有利于保障服務行業從業者的勞動權益,促進我國和諧勞動關系的穩定,擴大共產黨的階級基礎。
(三)保障雙方平等協商的權利
對《工會法》和《勞動法》中界限模糊的法律重新修改規定,比如,將“可以平等協商”改為“一定平等協商”。雖然,國家為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頒發了《集體合同規定》,但它是由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頒布的,其法律效力和約束力有限,起不到真正的嚴格保障勞動者集體的利益。所以,關于集體合同的法律法規還需要更加完善且由國家機構頒布,提高其權威性和法律效力,真正保障勞動者的權益。
四、小結
不斷完善《工會法》,切實保障勞動者和公司雙方的利益,緩解協調雙方矛盾,是和諧勞動關系建立的重要保障。工會要充分發揮好自己在和諧勞動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共同促進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王賢森.關于當前完善《工會法》實施的若干建議[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