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尊超
摘要:工匠精神是我國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在新時期建設的過程中弘揚工匠精神,對于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首先介紹了培育工匠精神和企業政工工作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具體路徑,以期加快政工工作的創新,提高企業政工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工匠精神;政工工作;培育路徑
工匠精神源自于我國古老的手工行業,因此作為優良的傳統美德歷史悠久,也成為了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現。隨著機械化時代的到來,手工業的沒落使工匠這一角色逐漸淡出了歷史,但是“工匠精神”所體現出的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原則被傳承了下來,它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的發展乃至中華民族的振興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如此,工匠精神的內涵不斷被豐富了,還包括實踐精神和創新精神等,作為社會前進和發展的強大智力支撐,應該得到培育和弘揚。尤其作為企業政工人員,更需要培育“工匠精神”來提高本職工作的使命。
一、培育工匠精神與政工工作的聯系
(一)立德樹人是政工工作的責任
政工工作的任務是提高組織內員工的各項素質,促進員工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首先,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也是立德樹人的目的,兩者之間具有著共同點。如工匠精神要員工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鍥而不舍的品質,以及工作踏實,遵守規章制度等,這些都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其次,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價值與立德樹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工匠精神重視道德要求和品質規范,尤其強調職業道德,倡導愛崗敬業、遵守紀律,重視楷模的樹立和榜樣示范,有弘揚與傳播中華美德、激勵人們加強道德實踐、促進道德傳承與發展的價值。同時,工匠精神包含心傳體知、師徒相傳的內容,既重視技能、技藝的傳授,也重視道德品質的養成,它寓“教”與“育”于一身,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工匠精神有突出的實踐特征,它崇尚勞動,并鼓勵人們積極投身于實踐勞動,以促進自我價值的彰顯和實現,它對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具有的激勵、指導和促進作用不可忽視。
(二)傳承民族精神是政工工作的內容
中華民族有著崇尚精神的優秀傳統,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時也非常重視道德品質的養成與理想人格的塑造。近代以來,中國精神始終激勵著中華兒女不懈奮斗,并貫穿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而工匠精神既蘊含著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傳統,也凝結著銳意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國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工工作要肩負起傳承中國精神的職責,就應該重視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以更好地促進中華美德的承繼,以及中華文明的延續。我國人民向來崇尚辛勤勞動,并把此看作是做人做事的本分,是興家立國之基礎,而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勤勞與進取,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品格與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此外,工匠精神還代表著追求卓越和勇于創新,鼓勵人們在敬業、精業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創新,體現了中國精神新的時代要求和內涵,并為中國精神作出了時代性的表達與詮釋。
二、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的路徑
(一)創設優良的文化氛圍
精神的生長需要優良的文化氛圍,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需植根于優秀文化。以文化涵養工匠精神,這是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的必要前提。首先,要打破不利于工匠精神發展的文化氛圍。其一,要轉變陳舊的觀念,正確地認識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地位。我國經歷了漫長的農業社會,有悠久的農耕文化,人們也隨之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中國傳統觀念里認為“農本工末”,工匠及工匠精神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而這種現象,在當代社會仍然存在,這直接阻礙了工匠精神的發展。其二,要克服固有的刻板印象,客觀地評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作用。我國歷史上就有輕視體力勞動及體力勞動者的傳統,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在當代中國,很多人仍然對“工匠”抱有一定偏見,認為它是沉悶死板、不懂變通、不夠靈活的代名詞,這種刻板印象限制了工匠精神的傳承。
其次,要積極營造崇尚勞動、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圍。其一,要充分利用優秀的文化資源,增強工匠精神的說服力。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我國歷史上留下了太多凝結和反映工匠精神的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建筑、雕刻、瓷器、刺繡、歷史資料及企業文化等,形式多樣,要重視挖掘、利用和開發這些文化資源,以向人們展示和傳遞工匠精神,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其二,要合理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提高工匠精神的吸引力。西方一些國家是工匠精神發展與傳承的典范,其文化產品也很能代表和體現這一精神,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進一步彰顯工匠精神的魅力與價值,以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二)開展內容豐富系統的職業培訓
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教育尤為關鍵,特別是職業培訓,對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提高其專業水平和就業能力,促進其職業道德的養成,有著突出的作用。學校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陣地,要轉變“重成績、輕能力;重學習,輕實踐”的觀念,應該重視職業教育,積極開設系統的職業課程,包括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與素質訓練與拓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面試應聘技巧的傳授,職業道德的規范,職業規劃、管理與評價,等等。要重視把工匠精神所凝結的“專業”“敬業”“精業”“創業”的精神貫穿于職業教育之中,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學生的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現代社會,工匠精神有著廣泛的適用性,它所代表的認真勤勉、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尊師重道、愛崗敬業的道德情操,持之以恒、守正創新的精神追求,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通過制度的構建支撐工匠精神
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不僅需要發揮政府服務職能,而且也需要管理體制的創新與相關 配套制度的完善。要完善我國用人制度,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打破就業體制,破除固有的體制障礙,
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利益,提高工匠的就業環境與職業地位。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傳統手工業受到很大沖擊,傳統工匠的手工勞動逐漸被流水線生產所取代,很多獨門技藝都已失傳,工匠精神也在一定意義上失落,工匠的地位因此也為人們所忽視。基于此,政府應該關注這一群體,并對現代工匠及相關技藝予以法律上的保護和政策性的支持,以提升工匠的職業威望,鼓勵手工技藝的繼承與發展,促進人們自覺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工匠、重視工匠精神的觀念。其次,要完善獎懲制度,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凈化社會環境,促進良好文化氛圍的營造,發揮制度的警示、監督、激勵作用,要進一步明確并細化職業道德規范條例,賞罰分明,鼓勵創新,對于先進單位及個人,也要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與精神支持,以榜樣示范、評優評獎、競技比賽、產品展覽等多種形式,促進業內交流,以更好地發揮制度的支撐作用,切實保障工匠精神的有效傳遞、培育及弘揚。
三、結語
總而言之,“工匠精神”要求對本職工作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也體現出敬業的精神,這是各行各業所推崇的職業品質。作為企業的政工工作者,要時時刻刻踐行“工匠精神”,加快政工工作的創新,以工匠的姿態對待人和事。我們要把這種工匠精神融入到企業的政工工作中,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參考文獻:
[1]劉儀雅.論政工工作的理論徹底性問題[J].現代交際,2016(19).
[2]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06).
[3]孫清華.西方國家的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傳承[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