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彭志萍 周淼葭 文/圖
大英天保鎮:生態鄉走出“黨建+”脫貧新路
本刊記者 彭志萍 周淼葭 文/圖

四川省大英縣天保鎮黨委書記王濤接受本刊記者采訪
四川省大英縣天保鎮位于大英縣東南邊緣,驅車從大英縣火車站到天保鎮僅需半個小時。沿途道路平整,綠樹成蔭。
2017年以來,在大英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天保鎮圍繞“四為發展取向”“五大強縣行動”和“兩地一心宏偉目標”,突出“項目促進年、環境提升年”的工作主題,加快產業發展,全力脫貧攻堅,推進“物華天保、生態之鄉”建設。8月23日,《當代縣域經濟》記者走訪了這個欣欣向榮的美麗小鎮。

看,我們村建了好多公司。花天壩村的返鄉創業婦女漆慶向記者介紹雞養創業情況
天保鎮的街道很干凈,沒有凌亂的攤位擺放,街頭就連煙頭紙屑也難得一見。“看到今天天保的場鎮風貌,簡直難以想象過去的天保雜亂無章的場景。”天保鎮黨委書記王濤面對記者感概地說。“場鎮風貌整治從2011年就開始了,能有今天的成效,靠的是我們長期的堅持和努力。”
走在天保鎮的青見柑橘種植基地,一棵棵果樹長勢喜人。通過種養結合,天保鎮溫氏種豬場產生的糞污變成循環有機肥,成為這3000畝果樹苗成長的“營養液”。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沒有舒適宜居的環境是留不住人的。2017年以來,天保鎮加大環境提升力度,嚴格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扎實推進環境保護“百日攻堅行動”,抓好了場鎮污水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河道治理、違法排污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六大攻堅戰”。以瓊江流域治理項目為抓手,加快污水管網項目建設、拓寬場鎮污水處理排放渠道,提升場鎮功能配套。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水環境治理保護。
“下一步,我們將以生態提升為目標,建設美麗鄉村。提升場鎮功能配套,建設污水管網項目、場鎮污水處理設施排放渠道,確保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天保鎮黨委副書記梁劍說。

天保鎮黨委副書記譚劍在網上查閱市場信息

天保鎮八方碑村黨支部書記漆明志喜滋滋地向記者介紹文旦柚的種植
“河長制”是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因為對境內河流持續開展控源截污、面源治理,斷面水質得到明顯改善。鎮里還落實最嚴格的水源地保護制度,切實改善“五五水庫”水質,讓全鎮人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飲用水。
對撂荒地,鎮里探索開墾綠化的路子,增加場鎮綠化面積和公路沿線行道樹栽種數量,還推行生態循環養殖,高效利用大英首個青儲飼料廠,保護天保良好的生態本底,推進生態之鄉建設。對未來對環境提升,梁劍很有信心。
按照“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工作思路,天保鎮黨委積極探索“黨建+”脫貧新模式,有效破解脫貧攻堅四大難題,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扎實成效。
——黨建+部門,很好地破解了資源整合不力的難題。鎮黨委采取片區組團,統籌力量深入村社調研,精準制定村脫貧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做到與貧困戶面對面溝通、了解需求,“一戶一策”制定脫貧幫扶規劃。村黨支部充分發揮脫貧攻堅核心作用,依托“五個一”幫扶力量資源,主動對接幫扶部門,落實幫扶政策和幫扶資金。機關各科室黨小組認真研究“三農政策”和23個扶貧專項規劃,上下聯動找項目、籌資金、補短板。
截至目前,天保鎮整合以工代賑、水保工程、移民后扶、農網改造、新村建設等項目資金 1000 余萬元,修建村社道路31.1 公里,整修堰塘 25 口,維修提灌站5 處,整修龍咀子、花天壩、沙石咀等村活動場所 1000余平方米,有效改善了貧困村基礎設施落后面貌。
——黨建+能人,有效破解了帶富本領不強的難題。鎮里實施“1+10”人才回引工程,回引致富帶動人才回鄉創新創業,示范促動解決貧困戶思維窄、門路少、技術乏等難題。
青年大學生李曉嵐組建大學生創業團隊,成立專業合作社,帶動群眾發展黑山羊養殖,貧困戶零投入獲得幼羊,合作社提供養殖技術培訓、青貯飼料、肉羊回購銷售支持,產銷完成再行結賬。
花天壩村5社的返鄉創業婦女漆慶成立聚牧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蘆花雞寄養,提供技術支撐、保底回收,保證寄養戶每只蘆花雞 15—20 元的利潤。通過政策宣傳、干部幫扶、技能培訓和資金扶持,天保鎮已培養創業先鋒 10 人,帶動貧困戶養殖蘆花雞 1000 只、蛋鴨 1900 余只、寄養黑山羊 125只,人均增收 342 元。
——黨建+群眾,破解參與熱情不高的難題。各村黨支部充分利用“農民夜校”,結合文明村、四好村創建,敬老孝親等活動開展感恩奮進教育,教育貧困戶樹立脫貧光榮意識。獅子寨村老黨員廖治中不等不靠、勤懇自強,種地 10.7 畝、養雞 40 余只,創收 1 萬余元,主動申請退出貧困戶。
在社道建設中,貧困村龍咀子村黨支部逐社召開“一事一議”會議,幫助群眾算清“效益對比、籌資公攤、收支平衡”三筆賬,指導各社分別成立了領導小組、財經小組和工程質量監管小組,指定公道正派、群眾認可的黨員社員代表負責工程監督,僅 1 個月,籌集資金294 萬元,人均集資從 400 元到 1100 元不等,提前完成集資任務,3 個月就建成 9.5 公里,實現了社社通。
——黨建+產業,破解增收幅度不大的難題。天保鎮黨委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規模適度宜于耕作的產業。指導各村深入探索“產聯式”合作社運營模式,有效激發政府、村集體、農戶、工商資本等主體活力,促進各方盈利。
天保鎮八方碑村委書記漆明志告訴記者,文旦柚是本地的一種柚子,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有農戶陸陸續續種植了起來,雖然那時形不成規模,但也稀稀疏疏占了好幾個山頭。
來到八方碑村的文旦柚種植基地,明媚陽光下的柚子林密密麻麻連綿不絕,青色的柚子密實地掛在枝頭,空氣中也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再有兩個月,文旦柚就該成熟了,到時可有得忙了。”漆明志樂呵呵地說道,眼睛里是一片淳樸的期許。
貧困村花天壩村黨支部引進彩原糧油專業合作社發展黑玉米種植350 畝,村集體投入產業合作發展資金 20 萬元,引導企業實行保底回收和產品深加工利潤分紅,放大收入效應。
該項目 88 戶農戶總收益約 54.15 萬元、人均收益 2974 元,村集體實現分紅收益6.45 萬元,企業盈利約 50 萬元,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形成黨建與經濟發展、脫貧攻堅同頻共振、互動雙贏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