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周淼葭 文/圖
峨邊瓦洛村:高山小米椒助彝家脫貧
本刊記者 周淼葭 文/圖
碧藍天空下,綿延起伏的山脈間,一棟棟白墻藍頂的彝家新屋錯落有致;彎曲的小路在河谷山間穿行,泛著白麗的日光;垂髫兒童的歡笑在村頭飄起,驚起小鳥,瞬間便飛遠了……這是7月21日,《當代縣域經濟》記者在四川省峨邊縣白楊鄉瓦洛村看到的場景。靜謐的村莊安寧祥和,沒有汽車轟鳴的車水馬龍,也沒有城市矗立的鋼筋水泥,可越來越殷實的生活讓這里的人們洋溢著幸福的笑靨。
瓦洛村,座落在峨邊彝族自治縣白楊鄉的西南部,距縣城19.5公里。村境內群山聳峙、山巒重疊,海拔從890米到3383米,高差極為懸殊,森林覆蓋率達到88%。
這是一個環境優美的純彝族村,在過去的許多年里,因為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發達,沒有支柱產業而成為貧困村。在國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瓦洛村開始了“一步跨千年”的躍進歷程,計劃于2017年底摘帽脫貧。
瓦洛村有6個村民小組,近300戶,其中精準貧困戶有80多戶。和大多數彝鄉山村一樣,瓦洛村民們的主要收入都是外出務工和傳統種養業,地里種的都是玉米、土豆等農作物,一年下來沒有多少收入,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一個貧困的村落要走出貧窮,不辛勤苦干是脫不了貧的。白楊鄉鄉長羅阿有在面對記者時說:脫貧摘帽有硬指標,也有軟指標,一個也不能少;硬指標就是要讓村民們的荷包鼓起來。“只有真正增收了有錢了,軟指標才會越來越好。”
這句話看似樸實,卻很在理。為了增收,當地政府也是想了很多辦法,最終確定產業發展是脫貧的根本。
那么,在這片群山環繞的偏遠土地上,到底應該發展什么產業既能短期見效又能持久發展呢?
思來想去,瓦洛村確定了以“短期蔬菜+小米椒”的長短結合的產業發展路。村里貸款搞養殖,采取種養結合的方式,開始了產業扶貧。
2016年2月,瓦洛村500畝高山蔬菜喜獲豐收,讓冬閑土地“長”出了錢。當年8月—9月時,栽種的小米椒豐收了,這讓村民們極為高興。此后,發展產業致富的積極性一路攀升,到2017年擴大了規模。“還有一兩個月,小米椒又該紅了。”羅阿有高興地對記者說。
白楊鄉在去年引進的峨邊廟崗裕民樂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瓦洛村一、五、六組種植了200畝小米椒。有了合作社“保駕護航”,村民種植積極性高漲,去年5月栽苗,8月底收獲,采摘期50天,一直持續到10月初,總產量達到40萬斤。
“合作社不但免費為種植戶提供種苗,全程進行技術指導,同時還以每斤不低于1.5元的保底價負責回收,讓村民沒有后顧之憂。”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說。
自從小米椒栽下了地,合作社隔三岔五就有人往瓦洛村跑,講技術、跑市場,就怕村民有什么不懂的。直到小米椒豐收了,重慶、宜賓等地的客商都來買貨,大家心里才踏實多了。
有了成功經驗,今年更多的村民加入進來,努力學習相關種植知識,想讓產量更高。

瓦洛村的產業扶貧基地

白楊鄉鄉長羅阿有(右一)和瓦洛村黨支部書記阿苦木惹(中)向四川省民宗委經濟發展處處長榮躍澤仁(左一)介紹瓦洛村產業發展情況
“貧困戶脫貧要有穩定的產業支撐,而產業的選擇要結合村情民意,因地制宜。”瓦洛村委書記阿苦木惹說。2016年,全村脫貧11戶38人,今年力爭實現整村脫貧。
要實現這一目標,選準項目是關鍵。鄉黨委政府和市、縣駐村幫扶工作組通過調研發現,瓦洛村十分適合種植高山蔬菜,但多年來彝族村民沒有種植秋季農作物的習慣,只種植一季玉米,冬天土地基本荒蕪,收入較低,產業發展緩慢。
為了讓村民科學種菜、放心種菜,鄉里積極引進專業種植合作社。“村集體+合作社+種植戶+貧困戶”,是瓦洛村在脫貧攻堅中的創新舉措。
該模式由村黨支部負責管理,專業合作社具體運行,種植戶負責種植,貧困戶既可務工,又可按每畝每年3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
為拓寬村民的致富路徑,白楊鄉還結合退耕還林項目在瓦洛村打造經濟林產業基地,通過引入外地專業合作社,培育李子、獼猴桃等高附加值農產品,打造成片成規模的經濟林,動員農戶投入5000多元,每戶僅700多元,以個人形式結合合作社自愿入股。而入股的貧困戶一年將會有1200元的產業鞏固金可以領取。
入股的農戶,前三年將以入股資金的10%保底分紅,注入村集體經濟,由村集體按貧困戶、非貧困戶、村集體留存6:3:1比例進行分配。后三年(收益期)脫貧攻堅已完成,股份收歸村委會,紅利由合作社按照章程注入村集體,由村兩委扶助困難戶和返貧戶,確保全村脫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