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人民醫院(526040)代少華 陳浩剛 梁翠娟 陳藝英 陳惠顏
心率減速力(DC)檢測技術是一種檢測自主神經張力的新技術,由德國慕尼黑心臟中心Georg Schmidt教授研究提出。心率減速力(DC)檢測是經過24h心率整體趨向性分析及減速能力的測定,量性的評價受檢者的迷走神經張力,從而對猝死中高危患者進行篩選及預警,優點是簡便、無創[1]。心率減速力(DC)降低時表示迷走神經的興奮性降低,即其對受檢者的保護作用降低,即為中高危患者;若心率減速力(DC)正常,則表示迷走神經對人體的保護較強,個體屬于猝死的低危者[2]。而HRV與DRs同樣作為動態心電圖監控個體心臟自主神經的指標,與DC具有同樣的參考價值。
高血壓患者,尤其是中高危的高血壓患者,存在交感神經張力升高及迷走神經張力降低的情況[3],由于身體、情緒等不穩定因素,常會有猝死的可能性。通過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心率減速力的檢測,以及分析兩組DC、心率變異(HRV)以及連續心率減速力(DRs),來探討DC與HRV在自主神經功能方面的檢測價值,并分析對高血壓患者的篩選及預警作用。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隨機選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的高血壓患者60例,作為研究組。研究組年齡在48~82歲(均齡60.58±9.76歲),男性38例,女性22例;同期隨機選取來我院體檢的健康體檢者60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年齡在47~79歲(均齡59.23±10.10歲),男性33例,女性27例。兩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針對研究組的高血壓患者,均符合我國高血壓診斷標準及WHO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同時我院通過其他相關檢查或資料證明,排除患者具有其他明顯影響檢測結果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心力衰竭、電解質紊亂、肝腎功能不全、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與低下或其他神經疾病,以及服用影響自主神經的藥物等。
1.2 檢查方法 (1)DC及HRV的監測計算:①兩組均接受我院心電檢查,用于離線分析進行心率減速力(DC)的計算。②動態心電圖通過數字化自動處理系統轉化為以心動周期RR值為縱坐標的序列圖,比較每個心動周期與前一個心動周期的RR值,確定心率減速的心動周期。③確定20個間期的心率段數值,選定比前一個心動周期延長者的減速點作中心點,并選取中心點左右兩側各10個心動周期作為一個心率段。④參照以上步驟,確定多組心率段,并進行有序的排整。⑤按照公式:DC=[X(0)+X(1)-X(-1)-X(-2)]×1/4,將對應周期的平均值代入并計算結果(單位為ms)。⑥根據動態心電圖分別計算出SDNN、rMSSD及pNN50。SDNN是指個體自主神經功能整體的變化,pNN50指大于50ms的百分比,是HRV快速變化的成分之一,而rMSSD則是指快速變化的成分的值。(2)DRs是在DC分級的基礎上彌補評估自主神經功能的定量分析的一種方法,s代表幾個心動周期內發生心率減速。比如DR8代表連續8個心動周期發生心率遞減。本文對DR4、DR8進行統計分析。
1.3 評價指標 ①按照不同的標準,將危險層級劃分為低、中、高等級。正常人的DC值大于4.5ms(低危),DC值低于4.5ms的為異常。把DC值低于4.5ms的細分為:DC值在2.6~4.5ms之間的為中危值,表示患者迷走神經張力較低,心率減速力下降,屬于猝死的中危者;DC值低于2.5ms為高危值,提示患者迷走神經的張力過低,心率減速力明顯下降,屬于猝死的高危者[4]。②DRs分級[5]:DR4小于0.05%評估為高風險,DR2小于5.4%且DR4無異常或者DR8小于0.005%且DR2、DR4正常評估為中風險;三者均無異常則為低風險。
1.4 統計學分析 選擇SPSS18.0進行數據統計,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來表示,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式來分析,當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DC值及風險分層對比 在兩組檢測結果中,高血壓患者研究組在低危值的有9例,中危值的有35例,高危值的有16例。研究組DC平均值為4.03±1.98ms。健康者對照組中,處于低危值的有51例,中危值的有8例,高危值的有1例。對照組DC平均值為7.71±4.80ms。兩組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對比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HRV各值及DRs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SDNN、rMSSD、pNN50、DR4與DR8等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DR2值為8.37±1.58%,與對照組的8.52±1.39%無明顯差異。詳見附表2。
附表1 高血壓患者與健康體檢者DC值對比表(±s,n=60)

附表1 高血壓患者與健康體檢者DC值對比表(±s,n=60)
低危者(例) 中危者(例) 高危者(例) 平均值(ms)研究組 9(男4女5) 35(男23女12) 16(男11女5) 4.03±1.98ms對照組 51 (男27女24) 8(男5女3) 1(男) 7.71±4.80ms P值 0.000 0.001 0.000 0.0013
附表2 兩組患者HRV各值及DRs對比(±s,n=60)

附表2 兩組患者HRV各值及DRs對比(±s,n=60)
SDNN(ms) rMMSD(ms) pNN50(%) DRs(%)DR2 DR4 DR8研究組 78.27±19.11 30.19±22.73 4.33±6.62 8.37±1.58 0.38±0.22 0.006±0.003對照組 126.83±23.9 58.38±37.49 15.25±15.83 8.52±1.39 0.61±0.17 0.012±0.007 P值 0.000 0.001 0.000 0.713 0.002 0.00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化情況越來越嚴重,相對以前人們的飲食,人們更多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加上現代人缺少適當的鍛煉,促使高血壓患者的增多。而高血壓的危害很大,早期可引起患者頭暈目眩,頭疼等癥狀;中后期會對血管產生損害,造成患者心血管疾病及一些其他比如肝腎等其他臟器疾病,危害較大,嚴重時會造成生命危險甚至猝死。如何有效地篩選中高危高血壓患者,輔助提高其預警作用,降低中高危高血壓猝死發生率成為國內外研究重點。一般認為自主神經功能是個體發生猝死的影響因素之一,部分高血壓患者在早期就已出現自主神經功能降低[6]。本文通過動態心電圖與血壓同步監測來比較兩組的DC、HRV及DRs值,并對比分析這些監測值與高血壓的分層關系。
HRV主要表示的是個體對外界的反映,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但是相關報道表示高血壓患者的HRV會出現異常[7],而作為HRV變化形式的DC監測則不受外界影響。DC監測能夠準確有效地反映個體迷走神經張力。DC值低則表示個體交感神經張力升高、迷走神經興奮度低,不敏感,表示個體自我保護能力降低,反之則對個體自我保護能力高。本文中高血壓患者的DC值其平均值僅為4.03±1.98ms,明顯低于健康體檢者的DC值(7.71±4.80ms),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應的高血壓患者組的SDNN、rMMSD以及pNN50也均明顯低于健康者,因此筆者認為DC與HRV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均能夠反映個體的自主神經功能,而且反應形式一致,即正相關。
DRs雖與DC生理機制類似[8][9],但其更多的是反映短期內迷走神經的變化,監測個體在幾個心動周期內連續發生心率減速的值,與DC監測相輔相成,更加詳細地反映個體的自主神經功能,達到更加穩定的預后效果。從附表2中可看出,兩組在DR2的監測值接近,并無明顯差異,而DR4與DR8則能明顯的反映出兩組的差別,這可能受個體差異及環境因素,所以筆者認為DRS對高血壓患者的監測保持在連續4個周期監測以上則更有參考意義。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存在交感神經張力升高及迷走神經張力降低,通過DC、HRV以及DRs的監測,能夠全方位準確地反映出高血壓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情況,從而能夠提高中高危高血壓患者的篩查準確率,為臨床診斷提供決策參考,從而達到更加穩定高效的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