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市第一人民醫院(452370)吳俊芳 于建斌 申彩紅
辦公室久坐、高負荷的體力活動等工作方式導致腰椎疾病的發生率居高不下,其中,以腰椎小關節退變較為普遍。但是由于腰椎有臟器官、肋骨、血液、脂肪等組織的阻礙,給腰椎疾病的臨床影像學診斷帶來了一定的阻礙[1][2]。提高椎小關節退變的診斷效果也成為該病臨床工作中的重點內容。本文分別給予確診椎小關節退變患者CT、MRI及脂肪抑制序列檢查,探究其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在我院確診的132例腰椎小關節退變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自愿參與。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68例;年齡27~72歲(52.53±3.56歲);病程3~17年(9.81±2.15年);單側下肢麻木者72例、單或雙側下肢呈放射痛者52例;骨質增生者103例、真空征者76例、滑膜炎性改變者92例、關節面軟骨退變者95例、骨性關節面及下骨質退變者127例、伴發征象者98例。
1.2 方法
1.2.1 CT檢查方法 CT檢查所用儀器為美國GE公司生產的64排螺旋CT掃描儀,管電壓120KV、層厚5.0mm、矩陣512×512、掃描視野320mm×320mm;掃描范圍:L3~S1,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體位,對患者進行螺旋CT掃描;獲取原始數據后建立軸位、矢狀位的多平面圖像。
1.2.2 MRI及脂肪抑制序列檢查方案 使用儀器為美國GE公司生產的超導型雙梯度MR儀,先行常規MRI檢查,再作脂肪抑制序列掃描。序列掃描采用矢狀位FS—T2WI、T1WI、T2WI及軸位T1WI、T2WI掃描。其中,矢狀位、軸位掃描層厚均為4mm、層距為1mm、矩陣為320×256;矢狀位掃描野310mm×310mm,軸位掃描野則為220mm×220mm。每一方位的掃描操作均進行2次,數據取平均值。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及脂肪抑制序列的檢查。
1.3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使用SPSS19.0軟件對本文中的計數資料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的方式表示,x2檢驗結果,若P<0.05則說明兩組有統計學意義。
2.1 CT、MRI及脂肪抑制序列檢出率比較 在骨質增生檢查中,CT與MRI、MRI與脂肪抑制序列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CT檢出率高于脂肪抑制序列(P<0.05)。在真空征、骨性關節面及下骨質退變及伴發征象檢查中,CT檢出率均高于MRI、脂肪抑制序列(P<0.05);MRI與脂肪抑制序列檢出率均無明顯差異(P<0.05)。在滑膜炎性改變、關節面軟骨退變檢查中,CT檢出率均明顯低于MRI、脂肪抑制序列(P<0.05);MRI與脂肪抑制序列無明顯差異(P>0.05)。詳見附表。
2.2 影像學比較 在骨質增生檢查中,CT、MRI均可清晰觀察到患者椎小關節邊緣變尖、關節突增大的情況。在真空征檢查中,通過CT圖像可清晰觀察到患者關節腔出現低密度不規則、條狀或者弧形狀的陰影部分,從而判斷出真空情況。在早期病變中,CT影像顯示效果不佳,很難判斷出疾病類型。而MRI則可觀察到關節囊、關節腔的變化,通過圖像中關節囊厚度、關節腔積液及軟組織水腫情況判斷患者病情;通過脂肪抑制序列可發現病變的信號明顯增高。隨著疾病向中、晚期發展,CT檢查逐漸清晰,可觀察到患者影像學關節面軟骨變薄、坑洼,后期則可表現為關節軟骨面缺損,且清晰度也逐漸高于MRI。在伴發征象檢查中,CT、MRI均可觀察到患者的椎小關出現脫位或者半脫位、關節囊及黃韌帶存在不同程度的鈣化等現象,且CT的表現更為明顯。

附表 CT、MRI及脂肪抑制序列檢出率比較(n/%)
椎小關節退變多發在各個關節逐漸走向退化的中老年群體中,對于腰椎疾病的檢查,該疾病類型人群也普遍采用CT、MRI等主要的方式進行檢查。在上述檢查方法中,CT檢查因其分辨度高、能夠觀察到關鍵神經細微的結構變化,檢出率高,因而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在椎小關節退變,CT圖像能夠觀察患者腰椎關節間隙大小、關節腔積氣、液等情況[3][4],有利于醫生對患者的具體分型做出更為精確的判斷。而MRI在軟組織的檢查方面應用價值更高,能夠清晰的表現軟骨組織增生、退變的具體情況。與CT檢查相比,MRI在疾病細節方面的觀察更為清晰[5]。隨著臨床檢驗醫學對MRI技術的不斷應用、創新,發現脂肪抑制序列在MRI的應用基礎上能夠避免患者疾病早期,炎癥膿液、關節內脂肪組織的干擾,從而呈現出高信號疾病特征。因此在當前椎小關節退變檢查中,應根據患者的病變發展選擇適合的檢查方法,在降低患者檢查經濟負擔的同時也提高診斷質量。
本研究中,CT與MRI、MRI與脂肪抑制序列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CT檢出率高于脂肪抑制序列(P<0.05)。在真空征、骨性關節面及下骨質退變及伴發征象檢查中,CT檢出率均高于MRI、脂肪抑制序列(P<0.05);MRI與脂肪抑制序列檢出率均無明顯差異(P<0.05)。在滑膜炎性改變、關節面軟骨退變檢查中,CT檢出率均明顯低于MRI、脂肪抑制序列(P<0.05);MRI與脂肪抑制序列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觀點與薛紅強、姚福東、喬正梅等人[6]研究報告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CT、MRI及脂肪抑制序列在椎小關節退變的臨床診斷中應用價值均值得認可,其中,對于慢性期或者體征明顯患者應給予CT檢查,對于慢急性發作及早期病變患者應給予MRI聯合脂肪抑制序列檢查,從而提高臨床診斷準確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