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529500)梁啟碩 黃宇虹 陳偉軍 梁艷艷
腦血管疾病是臨床上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作為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包括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顱內局部供血不足等)的主要發病原因被認為是頸動脈硬化性狹窄[2],即因頸動脈粥樣斑塊誘發的頸動脈狹窄,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頸動脈狹窄長期演變可致完全閉塞。本文就2014年3月~2015年3月間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血管超聲的臨床診斷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間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并經頭部CT或MRI等影像學方法檢測證實。其中,男58例,女42例,患者的年齡在56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7±3.3)歲。按照患者的病理類型不同,可將其分為短暫性腦缺血、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以及腦梗死,分別有38例、34例、28例。合并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周圍血管病的患者分別有23例、35例、21例、8例、1例;6例患者還合并家族性腦卒中情況。排除合并有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或者顱內占位病變、腦血管畸形、動脈瘤等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分別對患者進行血管超聲和CT血管造影檢查。①血管超聲檢查:選用飛利浦 iU elite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設置探頭頻率在5~10MHz之間?;颊呷⊙雠P位,墊高頸部,將頭部偏向后方對側,充分暴露頸部,將探頭置于胸鎖乳突肌的后緣或前緣處,從頸動脈的起始位置始移動掃描,至頸內動脈進入顱內位置結束。觀察患者的血管壁厚度、頸動脈血管壁內-中膜的厚度、頸總動脈內徑、斑塊位置、大小、形態、回聲表現,并對頸內動脈、頸總動脈舒張期血液流速、收縮期血液流速等進行測定。②CT血管造影檢查:采用GE 64排light speed螺旋CT掃描儀進行診斷,對患者頸部進行掃描,設定掃描范圍為主動脈弓到大腦動脈環,平掃結束后,經肘靜脈注射非離子造影劑60ml,對頸部血管進行增強掃描,當主動脈CT值為100HU時,延長掃描時間(4s),使CT進行自發掃描。測量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等的管徑。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3][4]采用公式:“(斑塊處血管的原內徑-現內徑)/原內徑×100%”來對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計算,其中,以頸動脈狹窄程度<50%為輕度狹窄;以50%≤頸動脈狹窄程度<70%為中度狹窄;以70%≤頸動脈狹窄程度≤99%為重度狹窄。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法檢測結果為依據,分別計算血管超聲、CT血管造影檢查的準確度。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血管超聲診斷頸動脈硬化性狹窄的總的準確度(89.0%)顯著高于CT血管造影的結果(75.0%),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對不同類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超聲表現進行比較,混合回聲斑塊是其主要表現,在所有超聲表現中占40.0%,尤其是在腦梗死患者中,其顯示率(50.0%)顯著高于其他超聲表現。具體統計結果見附表1、2。

附表1 兩種方法診斷準確度的比較

附表2 不同類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因頸動脈硬化性狹窄引起,由于斑塊的形成與不斷變大,可導致動脈管腔堵塞,而破損或脫落的斑塊也可能隨血液流動對遠端血管造成栓塞[5]。相關研究顯示頸動脈的病變,包括血管內斑塊及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一定的相關性[6]。一般情況,頸動脈斑塊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潰瘍、破裂、出血的情況,若這些破碎的斑塊隨血液循環到達腦血管,就會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甚至腦梗死,所以采取相應的技術手段觀察頸動脈的情況(頸動脈血管內中膜的厚度、管道狹窄、管道狹窄的程度、是否出現斑塊回聲、斑塊回聲的表面情況等)對于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至關重要[7]。
在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檢查中,腦血管造影至今仍然是金標準,但其作為一種創傷性檢查,可能會加劇患者栓塞性腦卒中的發生幾率,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使用限制。而血管超聲作為一項輔助性檢查手段,可以對頸動脈壁病變進行有效評估,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對動脈粥樣硬化預防、治療試驗的有效性評價中起著關鍵作用[8]。
血管超聲除了能對頸動脈血管的斑塊形成、內-中膜增厚等情況進行觀察測量外,還可以對血管狹窄及狹窄程度、有無閉塞等情況進行準確定位測量及定位,通過彩色多普勒血流圖對狹窄段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末期流速的觀察分析其頸動脈狹窄程度,通常頸動脈狹窄程度越嚴重,患側顱內血流速度越慢,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病情也越嚴重。
本文將血管超聲診斷的結果與CT血管造影檢查結果進行對照,發現無論是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的檢測準確度還是總的檢測準確度,都有血管超聲顯著高于CT血管造影檢查的情況,翟恒莉、李帆等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結果,共同證實了血管超聲診斷的優越性,其還對二者聯合檢測的結果進行了分析,發現檢測靈敏度、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度等指標均顯著提高,CT血管造影可以為提高輕度動脈狹窄的檢測敏感性提供有效輔助。而不同類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比較上,則有混合回聲斑塊顯示率最高的情況,可以達到40.0%,尤其是在腦梗死患者中,其顯示率(50.0%)也顯著高于其他超聲表現。
呂智嫻[2]的研究還對非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和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進行了比較,發現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所反映出的數據與未患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檢查所反映出的數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數目及血管狹窄檢出情況)相比,差異顯著,提示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后續治療有較高的臨床作用。
總之,血管超聲檢測頸動脈硬化性狹窄的操作簡便、無創,準確度高,可以對動脈狹窄程度進行有效評估,為治療、預后評估提供依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