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院(457003)常桂娟
醫學界將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的疾病統稱為心腦血管疾病[1][2]。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是這類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三高癥”[3],俗稱“富貴病”[4],且老年人(60歲以上)這一弱勢群體中同時患有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的患者不在少數,其所占比率高達40%~45%左右,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本文就創新型護理模式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護理的應用效果予以剖析,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80例從2014年8月~2016年3月于我院心腦血管科就診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并在其知情情況下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傳統組和特殊組。其中,傳統組女患者有11例,男患者有29例;年齡為45~76歲,平均年齡為(62.51±5.83)歲;疾病類型:原發性高血壓19例,心肌梗塞11例,冠心病10例。特殊組女患者有12例,男患者有28例;年齡為46~75歲,平均年齡為(62.79±5.42)歲;疾病類型:原發性高血壓18例,心肌梗塞10例,冠心病12例。對比分析兩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信息,發現其在該系列數據中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其具體信息如附表1所示。
1.2 護理方法 在現有護理模式下采用常規性護理法對傳統組患者進行護理(隨機采取常規性護理措施),在此前提下予以特殊組患者在創新型護理模式中進行全面性護理,其具體實施內容如下:①由相關醫護人員在充分了解本組患者的各方面實際情況后制定針對性的個體護理方案(包括飲食護理等),并制定和實施相關的疾病知識、用藥知識以及各類注意事項等多方面的宣教方案,同時耐心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細心為患者及其家屬解釋不同階段的不同治療方案以及正常現象和相關注意事項,并耐心回答其提出的所有疑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讓患者家屬掌握一定應對突發情況的技能。②護理人員應主動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指導其將生活習慣合理化和規范化,輔助患者將一切影響病情的危險因素扼殺在搖籃中,提升整個治療的安全有效性;還應適當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救能力,向患者傳授最基本的應急自救方法以及檢測自身各項基本生命指標的方法,并向患者介紹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常規性藥物。③在為患者提供優質療養環境的同時應定時定期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增強患者對不良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加大巡視力度,以便患者出現突發狀況時能夠得到第一時間的救治,減少對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出院后的康復指導方案(由家長配合)和明確復診時間,并定時定期對患者進行病情隨訪工作。
1.3 觀察指標 由我院從事護理工作五年以上的工作人員按我國醫學相關規定制定相應的護理好感度評分卷以及護理效果評測卷對兩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展開實際護理好感度和護理效果問卷調查活動。護理效果評測卷共分為五個主題(疾病認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緒自我調節能力、社交能力及其他),每個主題共20分,總分為100分。護理好感度評分卷以選擇題為主,總分為100分,共分為三個階段——①好評:得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②中評:得分在80~89分之間(含80分);③差評:得分低于80分以下。總好感度=(好評例數+中評例數)/總例數×100.00%。
附表1 傳統組與特殊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信息(n,±s)

附表1 傳統組與特殊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信息(n,±s)
組別 例數 性別(男/女) 年齡(歲) 疾病類型(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冠心病)傳統組 40 29/11 62.51±5.83 19/11/10特殊組 40 28/12 62.79±5.42 18/10/12 t/ x2 0.09 P值 >0.05

附表2 對比傳統組與特殊組患者的護理好感度(n%)
附表3 比較兩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效果評測情況(±s)

附表3 比較兩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效果評測情況(±s)
組別 例數 疾病認知能力 情緒自我調節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 社交能力 其他傳統組 40 9.17±2.59 8.24±2.10 9.12±2.28 8.83±2.38 9.20±2.33特殊組 40 15.48±3.79 15.52±3.71 15.77±3.60 15.62±3.88 15.45±3.52 t 4.47 6.16 5.29 5.14 4.9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1.4 統計學處理 將所有研究數據經初步性整合后錄入至SPSS20.0統計學軟件中予以進一步科學性的分析處理,利用(±s)代表計量資料,檢驗通過t進行,并采用卡方值x2對比計數資料,若其最終比較結果顯示為P<0.05,則說明兩者間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區別性的護理后,傳統組患者的護理總好感度為72.50%,特殊組患者的護理總好感度為97.50%,前者小于后者,且兩者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此外,特殊組患者亦在護理效果評測情況的相關數據中優于傳統組患者,且其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實際情況如附表2、附表3所示。
“四高一多”[5][6](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復發率和多并發癥)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突出性特點。據相關調查統計,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目前已超出2.7億人,每年因該系統疾病而死亡的患者竟多達300萬人左右,在總死亡病因中所占的比例高達51%[7][8]。相關醫學研究表明,針對性的治療和全面性的護理是改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及減輕其治療痛楚和加快其恢復速度的最有效途徑之一,而予以患者創新型護理模式下的全面性護理,可在使醫護人員掌握患者臨床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為其制定和實施針對性和有效性的護理方案,幫助患者逐漸強化對自身疾病的認知能力以及情緒自我調節能力等各個方面的自救技能[9],不僅優化了護理工作,同時還大大地提高了護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患者的生存率。目前,該種護理模式因其人性化優勢已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并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運用。
本文研究表明,特殊組患者均在護理好感度以及護理效果評分情況中優于傳統組患者,且存在明顯性統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知,在創新型護理模式下予以心腦血管患者全面性護理能夠同時提升患者的護理好感度及護理效果,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