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第六人民醫院(471003)王翠萍
腦出血的病因多與微小動/靜脈破裂有關[1][2],其是一種腦內實質性出血,患者在意識、語言及運動上常有明顯的功能性障礙表現,可伴嘔吐、偏盲及頭痛等,且病情危急、發展迅速,對患者危害甚大[3][4]。如何做到及時、系統的救治與干預,均顯得至關重要[5]。2013年12月~2016年5月,筆者擬定程序化護理方案對急性期腦出血患者進行干預和對照試驗,效果較滿意,現作以下總結。
1.1 一般資料 此次200例急性期腦出血資料搜集于2013年12月~2016年5月,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發行的判斷標準[1]。按隨機非盲法標準進行組別的劃分,兩組各100例,Ⅰ組患者中,男/女有55/45例,年齡分布43~76歲,平均(57.4±7.6)歲;出血部位:丘腦30例,小腦13例,內囊37例,蛛網膜下腔12例,其他部位8例。Ⅱ組患者包括男/女有53/47例,年齡分布45~74歲,平均(58.3±6.9)歲;出血部位:丘腦、小腦、內囊、蛛網膜下腔及其他部位各28例、12例、34例、15例和11例。兩組間上述基線資料錄進統計學軟件分析,輸出結果P>0.05,適合試驗。
1.2 方法Ⅰ組100例接受常規模式干預。Ⅱ組100例接受程序化模式護理,由護士長、責任護士與專職護士等人員在經過嚴格培訓及考核后,成立程序化護理小組并展開如下干預和指導。
1.2.1 病情評估 詳細掌握各個患者的姓名、性別等基本資料,同時搜集有關腦出血的發病時間、昏迷程度及有無譫妄等情況,最后整理完成病情的初步評估報告。
1.2.2 設計方案 檢索資料庫及相關文獻、查閱書籍等,明確掌握急性期腦出血亟待解決的問題,并與病情初步評估報告相結合,設計符合患者個體需要的護理計劃。
1.2.3 落實方案 ①接診護理。結合患者病情,對其實施相應處理;對輕度腦出血者,給予體征監測、持續吸氧及開通靜脈通路等處理,并于患者頭部放置冰帽、冰枕等;對危重癥腦出血者,需即刻送至重癥監護室,并給予氣管切開手術或氣管插管處理。②用藥干預。輸液期間,需密切監測藥物的副反應發生情況,不同藥物的性質有很大差異,因此需合理控制其輸注速度,對多通路輸液搶救者,還需密切監測其血壓、呼吸頻率和心率等體征;用藥前明確了解藥物的性質、藥理作用及配伍禁忌等,以避免增加藥物毒性、導致藥物過敏等。③特殊處理。急性發病時,給予患者亞低溫處理,如頭置冰帽、冰枕等,以減少腦部耗氧量,抑制細胞代謝;對接受氣管切開術者,給予濕化器不間斷滴入濕化氣道;每日3次清潔口腔,每6h采取諾氟沙星滴眼液進行1次滴眼,并對癥處理壓瘡、感染等并發癥。④飲食護理。計算患者的日需熱量[6],以合理搭配各種流質食物,給予患者鼻飼插管;為確保生物鐘的規律性,囑患者每日按時進食,夜間不建議進食等。⑤心理護理。每日與患者的有效溝通時間控制在30min左右,主動向患者普及有關腦出血的相關病理機制、治療對策和預后處理等知識,加深患者對自身病情的了解,及時發現其負面情緒并誘導發泄,以增強其治愈的信心。
1.3 評估指標 ①平均住院日,②護理滿意度(設計問卷調查),③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試驗主要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20.0版本)處理數據,由X2和t檢驗組間資料。P<0.05,說明統計學成立。
Ⅱ組患者在接受系統干預后,護理滿意度相比Ⅰ組顯著提高,平均住院日顯著縮短,中樞性高熱、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也顯著降低,數據滿足P<0.05,統計學成立。結果見附表。

附表 兩組方案的臨床實施效果
急性期腦病引發墜積性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2]。因此,如何降低急性期腦出血臨床救治中發生并發癥的風險,促進患者盡早康復,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王靜[7]研究表明,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不僅對腦出血病情具有較好的控制效果,在預防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及提高其生活質量上也至關重要。
程序化護理是一種以患者需求為出發點,綜合疾病特點而制定的一種護理方案,其主要流程包括病情評估、方案設計及落實等,與傳統干預模式相比,能夠更貼合患者病情需要,及時解決患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大量實踐表明,基于該模式展開護理干預,對患者預后的改善有更理想的效果,而且利于提高科室的綜合護理質量[1][7]。李彩燕等[8]觀察104例急性期腦出血的臨床護理資料,發現其中接受程序化護理的患者總有效率達到90.38%,護理期間也較少發生感染、尿潴留等并發癥。本組研究試驗顯示,Ⅱ組患者經程序化護理干預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均有顯著性縮短,患者對此次護理結果更滿意,總滿意度達到97.0%,而且較少患者產生墜積性肺炎、中樞性高熱等并發癥,與上述資料觀點大致相同。
綜上所述,在急性期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開展程序化模式干預和指導,患者滿意度更高、并發癥更少,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效果顯著,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