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濟源市中醫院(459000)孔艷蕾 檀超
慢性腎功能不全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來發病率有增高趨勢,引起臨床的高度關注[1]。由于該病嚴重影響腎臟排泄,治療困難,短期內癥狀難以有效緩解,許多患者面臨抑郁、焦慮等應激狀態,治療依從性差,影響手術效果[2]。本研究從護理干預角度切入,旨在探討護理干預對于改善老年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2例老年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符合王海燕主編的《腎臟病學》診斷標準,住院期間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研究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齡60~72歲,平均(68.7±3.2)歲;病程4~16年,平均(9.0±1.4)年;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62~70歲,平均(69.3±2.7)歲;病程5~17年,平均(8.8±1.3)年。兩組基準資料對比,差異具有較強均衡性(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措施有藥物指導、健康教育、飲食護理及自我日常護理等。
1.2.2 研究組實施以情志護理為主要內容的綜合護理干預:①情志護理。首先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了解情志變化。而情志變化影響臟腑功能,消極情緒會導致心煩、驚厥、頭暈耳鳴等癥狀,因此必須有效進行情志疏導,改善焦慮抑郁狀態。一是解疑緩解法,針對患者產生各種的猜疑、疑問心理等問題,要及時進行宣教,以專業的角度就透析治療的作用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打消其畏懼心理,樹立迎接治療的信心;二是轉移法。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長期處于病痛中,再加上高昂醫療費極容易折磨患者意志,進而失去治療信心和勇氣。通過轉移方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少其對疾病本身的關注,使其更多地關注治療和護理;三是以情勝情法。利用情志相勝法來實施干預,如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等,相互抵消,平衡情志;四是放松療法。通過有意識的生理調節,如仰臥位、深呼吸,減慢呼吸節律,在意念暗示下逐漸放松,從頭、面到上身、胸腹再到大、小腿,全身放松;②病情監護。詳細掌握患者的病情發展、治療進程、預期療效等,注意觀察患者呼吸、血壓、脈搏、心率等生命體征,做好詳細記錄以免發生并發癥或不良反應;③飲食護理。原則上以高熱量、高維生素、富含優質蛋白質、低鹽低脂食物為主,避免出現氮失衡;④藥物護理。嚴格遵醫囑服用藥物,注意觀察藥物不良反應;⑤衛生護理。尊重患者隱私,盡可能滿足患者個人意愿。保證床單、被罩等干凈整潔。幫助患者修剪指甲,對皮膚瘙癢者給予止癢藥,避免皮膚瘙癢引起煩躁。
1.3 評價指標及標準
1.3.1 評價兩組護理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變化,負性情緒參考SAS焦慮量表和SDS抑郁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焦慮和抑郁程度越嚴重。
1.3.2 評價兩組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變化,生活質量評估采用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由日常生活活動、社會活動、精神表現、焦慮、抑郁等五項指標組成,每項指標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 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定量數據采用(±s)表示,配對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達,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況比較如附表1所示,兩組護理干預前,SAS、SDS評分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SAS、SD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SAS、SDS評分改善幅度要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
2.2 生活質量評價采用ADL評分軟件評價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結果研究組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狀態、社會活動能力、焦慮和抑郁五項指標評分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況比較(分,±s)

附表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況比較(分,±s)
指標 觀察組 對照組 t P SAS評分 干預前 53.72±5.43 42.22±4.02 6.648 <0.05干預后 54.17±4.26 50.42±3.86 SDS評分 干預前 60.52±5.13 43.29±4.53 4.743 <0.05干預后 61.23±4.37 50.15±4.26
附表2 兩組在實施護理后2個月隨訪ADL評分結果比較(分,±s)

附表2 兩組在實施護理后2個月隨訪ADL評分結果比較(分,±s)
組別 日常生活能力 精神狀態 社會活動能力 焦慮 抑郁研究組 24.7±2.4 21.4±3.2 20.1±1.7 20.8±1.8 19.3±1.2對照組 35.4±2.4 36.7±2.4 35.2±1.3 31.75±1.3 24.8±1.3 t 5.734 7.482 5.471 5.824 6.496 P<0.05 <0.05 <0.5 <0.05 <0.05
慢性腎功能不全多以終身性疾病形式存在,意味著患者要長期伴隨著疾病,除生活、活動受到影響外,還需要終身服藥來穩定病情,其生活質量普遍不佳[3]。相關研究表明,心理狀態和病情發展存在密切關系,若患者積極樂觀,可增強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反之則加重病情。本研究采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評分作為了解焦慮情緒的一種自評工具,認為該工具能夠準確地反映患者的主觀感受,本文研究組于干預前后進行焦慮、抑郁自評量評分表評定,并對評分加以比較,結果護理干預前后SAS、SDS評分差異具有顯著差異性(P<0.05),表明心理干預明顯改善了患者的焦慮情緒。
精神情志的調攝對人體的健康狀況有很大影響,情志護理舒緩了患者緊張、恐懼、焦慮等負性心理,促進患者變消極心理為積極心理,主動配合治療。在患者逐漸接受疾病和病情的心理預期后,通過開展健康教育,針對患者進行腎功能不全、血液透析疾病知識灌輸,有助于使患者從疾病初期的陌生和恐懼,逐步開展主動了解本身疾病知識,即開始轉向理性認知和自我接納,形成一種正向的認知模式,通過自身內心力量應對焦慮反應。
《素問?舉痛論》云,“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轉,故氣不行矣……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表樒淝橹荆挂钟?、優思得解,則氣血暢達,志意舒暢。從意識、情緒影響行為來看,在患者逐漸接受和主動增強疾病自我認知后,會開始重視日?;雨P系鞏固和外部環境營造。研究發現,良好的外界環境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心情和樂觀情緒,從而使內分泌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處于最佳功能狀態,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重拾生活的信心,這些關系氛圍對促進患者形成正向的情緒,促進康復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表明,基于情志護理主導的綜合性護理干預在顯著改善焦慮、抑郁情緒的同時,還能積極改善生活質量,從而建立起情志護理-情緒正向-生活質量轉好的良性循環,其療效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