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豐
近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達摩院”,三年計劃投資1000億元,進行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研究。這條新聞引發廣泛關注的同時,也提出一個問題:企業到底該不該搞基礎研究?
我說:應該!按照美國著名的研究報告《科學:永無止境的前沿》的說法,“基礎研究并不考慮實用的目的,它產生的是普遍的知識和對自然及其規律的理解”。盡管這類研究的成果是新的知識、原理和方法,往往不能直接轉化為產品,馬上給企業帶來利潤和效益,但是基礎研究卻是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先導,很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產品都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很多當時看似無用的新知識,日后卻被證明很有價值。而且,基礎研究還直接關乎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十九大報告就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
中國的研究與發展(R&D)經費投入,這些年幾乎每年都以超過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16年,中國R&D經費達到15676.7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1%,早就超過歐盟水平。但是,長期以來中國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偏少,經費投入強度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另外,中國企業雖然是中國研發經費的主要貢獻者,但支持基礎研究的經費卻很少。2013年,中國僅有8.61億元基礎研究經費來自企業。相比之下,2012年美國企業提供的基礎研究經費為159.62億美元。
以上數據彰顯,中國增加基礎研究的緊迫性,以及中國企業在此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那么,企業大力投入基礎研究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否一定要企業組建研究院自己搞?搞基礎研究不是科研人員完全“自由”,漫無邊際,而是要有所依據。中國《“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第一條原則就是:“堅持鼓勵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國家搞基礎研究都不完全是“自由探索”,企業就更不會了,而要為企業發展服務。
這樣的研究工作,一定由企業自己開展嗎?回答這樣的問題,看一個事實就行了。那就是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型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究院(中心),科技型跨國公司或者大企業的研究院更是規模龐大。這一方面是為了減少產學研之間技術擴散的距離;另一方面可以使基礎研究更好地面向企業需求。
至于企業搞基礎研究的效益與可持續性,答案也是肯定的,要找出好的發展模式,不能只局限在實驗室里面,而須走向市場。只有這樣,企業的研究院才能走得遠。▲
(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