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藍雅歌 青木 ●本報記者 李曉驍 ●柳玉鵬

當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獨立風波攪得全球金融市場一片惶恐之時,中國穩健增長的GDP數據再次給了國際市場一劑安慰——國家統計局網站19日公布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8%,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6.9%,“達到市場之前的預期”。《紐約時報》說,“中國經濟的表現令全球金融市場和投資者驚喜”;彭博新聞社稱,中國經濟“以其持續十年的最佳表現,助推世界經濟”。“商業內幕”網站稱,中國三季報中“零售額和工業總產值令人印象深刻”;美國CNBC網站說,“減少了對杠桿和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中國經濟看起來比以往更為健康”;瑞士《新蘇黎世報》認為,這顯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展順利”。正如十九大報告所說,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世界也似乎聽到了中國經濟踏上新征程的腳步聲。
“許多人預計的經濟放緩至今尚未出現”
19日發布的國家統計局報告稱,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593288億元,同比增長6.9%,增速與上半年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形勢可以概括為:一、糧食生產形勢較好,畜牧業穩定增長;二、工業生產加快發展,結構優化效益提升;三、服務業保持較快發展,商務活動指數繼續提高;四、固定資產投資穩中略緩,投資結構調整優化;五、房地產開發投資平穩增長,商品房待售面積繼續減少;六、市場銷售繼續較快增長,網上零售增勢強勁;七、進出口快速增長,外貿結構繼續改善;八、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工業品價格波動上升;九、居民收入增幅加快,城鄉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
“耀眼的增長數據給正在召開的中共十九大會議增添光彩”,《華爾街日報》稱,第三季度經濟增速雖低于第二季度的6.9%,但卻使全年6.5%左右的官方增長目標變得觸手可及。工業活動增加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第三季度經濟強勁增長的主要原因。全球需求復蘇也給中國經濟帶來喘息空間,讓許多人預計的經濟放緩至今尚未出現。報道特別指出,2017年1-9月,由中央政府控制的大型國有企業利潤大幅反彈,同比上升18.4%,“傳統引擎助力中國增長”。
CNBC網站19日報道稱,周四發布的數據并不令人驚訝,一方面由于中國仍然是較為依賴出口的國家,眼下全球經濟復蘇的勢頭幫助中國的經濟增長達到預期,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不僅持續穩定,而且減少了對杠桿和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看起來比以往更為健康。
“雖然經濟學家們預計第三季度擴張將會放緩,但預計增長仍將在北京的舒適區內”。路透社19日稱,中國政策制定者正在采取措施,力爭在不阻礙經濟增長的前提下,緩解房地產泡沫,并遏制債務增長的風險。
“總體而言,中國經濟發展穩健”,《紐約時報》19日引用東京瑞穗研究所一名經濟學家的話稱,三季報數據顯示,去杠桿化的努力正在持續,政府的改革正在發揮作用,同時經濟增長“仍然以合理的速度得到支持”。
PNC金融服務集團經濟學家亞當斯19日對彭博社稱,中國三季報的亮眼數據將推動全球各個角落的經濟形成良性互動,“從中國到加拿大到澳大利亞”。
“從量到質轉變”
“中國經濟保持北京的航向”,德國《商報》19日指出,中國經濟在第三季度增長了6.8%。好消息是中國正在繼續擴大其作為全球增長引擎的作用。這個數字背后是“中國經濟結構改革的第一次成功”。中國經濟正在發生大的變化——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強于工業部門,比上年高出8.3%。新的增長數字符合北京制訂的經濟改革計劃,中國增長模式的重建走上正確軌道。
澳大利亞“財經評論”網站19日刊文稱,投資策略師羅斯曼說:“中國消費者繼續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上個月網絡零售額上漲了28%。”他說,從投資主導轉為消費驅動型增長,中國經濟的“再平衡”在持續。從數字上看,2017年前9個月消費占GDP增長的64.5%,這遠高于五年前同期的55%。
“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展順利”,瑞士《新蘇黎世報》19日表示,中國的經濟新數字表明,從經濟角度看,國家正在變得越來越正常。中國經濟穩定的保證是:國內消費繼續蓬勃發展,勞動力市場穩定,私人住房需求旺盛,社會保障制度也在擴大。同時,“一帶一路”建設成功推進中,外貿形勢好轉,對“中國制造”產品的需求增大。中國經濟舊模式逐漸消退。
“從量到質轉變”,瑞士《財經報》19日稱,專家指出,目前不需要擔心中國的增長,未來幾個季度也一樣。中國將刺激私人消費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打擊行業高負債和產能過剩也會繼續下去。經濟學家認為,從中期來看,中國增長速度會減弱,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不好。重要的不是增長的量,而是質。
悉尼圣·喬治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德達19日對《紐約時報》記者表示:“鑒于經濟增長結果高于政府目標,中國擁有了更多改革的余地,可能在十九大后繼續出臺新的經濟改革措施。”
承認挑戰,凸顯自信
在關注中國經濟數字的同時,外電也持續關注周三公布的十九大報告為中國繪出的經濟發展藍圖。
日本《每日新聞》稱,中共的十九大報告,鮮明表達了中國試圖成為“牽引世界的經濟強國”姿態。今后中國的政策導向也可能給世界各國造成影響。
日本NHK電視臺報道稱,中國政府為了調整過去高增長造成的經濟結構扭曲,決定進行中等程度的發展,把今年的增長目標定為6.5%。習近平18日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決定改變過去偏重投資的經濟運營方式,轉為通過技術革新培養下一代產業,同時推進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結構改革。
《華盛頓郵報》18日稱,十九大報告罕見地承認了中國面臨的嚴峻經濟挑戰,還提到其他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教育、醫療等。報道稱,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中國面臨的經濟挑戰“不同尋常”,凸顯中國共產黨的自信與長遠戰略。
澳“財經評論”網站19日稱,十九大報告推出了205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遠景目標。到2050年中國要成為“現代化強國”,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在未來35年內,中國的人均收入至少要以每年4.9%的速度增長。習近平還提到更加重視社會福利、收入不平等和醫療保健等問題,這些都可以長期促進消費。
德國《新奧斯納布呂克報》19日則表示,習近平在十九大上承諾開放經濟,這對歐洲企業是一個機遇。中國將繼續成為歐洲出口經濟的重要市場。
“讓中國更偉大”
路透社稱,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依然在向好的軌道上平穩運行。“讓中國更偉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過去的五年,中國在經濟領域開放了一部分,但仍有一些方面政府在控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6年10月將中國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列入包括美元和英鎊在內的精英俱樂部。去年,中國企業海外交易創下歷史新高,增加了中國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大量資金有望投入宏偉的“一帶一路”沿線的基建工程。
俄羅斯衛星新聞網19日稱,俄羅斯專家在俄電視臺節目中評論中共十九大時,對中國經濟未來幾年的發展前景做出了積極評價。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奧斯特洛夫斯基表示:“中國有多種所有制形式,包括純外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國有企業等。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相互競爭能夠確保經濟的高速發展。”歐亞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利索沃利克認為:“中國開始在教育和吸引全世界高水平人才方面投入巨額資金,中國現在在技術研發方面的開銷其實已經達到世界最高水平。”
“誰才是世界第一的經濟體?”彭博新聞社19日以此為題發表文章稱,也許答案不是美國,而是中國。報道稱,很多人可能會反對這個意見,因為按照匯率計算,美國顯然還是世界第一的GDP大國。但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說,中國的GDP現在就已經超越了美國。文章認為,說中國經濟“世界第一”并不意味著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富的人——根本不是。但沒有人會認為人均收入最高的卡塔爾或盧森堡的經濟是世界第一,因為世界第一至少要擁有巨量人口。而中國較低的人均收入從另一個角度看,意味著這個國家還有豐富的增長空間。
澳新銀行(ANZ)本月向媒體提供了一份專門展望十九大后中國經濟走勢的報告,預測未來五年中國經濟改革可能涵蓋:金融監管改革、國企改革、土地和房地產市場改革。報告稱,應對收入不平衡將是中國不可回避的話題。“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有望幫助中國在2020年之前進入小康社會,而習近平可能會采取更多平衡政策讓廣大群眾分享發展成果”。▲
環球時報2017-10-20